【荐读】冷静看世界 热心著文章
作者:hn_uibj1 日期:2018-11-21 浏览

记得笔者曾称赞经济日报新的一位“老将”:您屡有建树,才不过三四十岁呀!对方笑答:5岁就是一代人哪,如今,看梅绍华他们了!


梅绍华,现任经济日报特刊部副主任兼《经济》月刊主编、专栏主持人。1999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和“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11月,梅绍华主办的“特别报道”与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一起被中国记协评为首届中央媒体十个“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之一。这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优秀新闻专栏最高奖。


1996年,经济日报推出了新专栏“特别报道”,这是由梅绍华创办和策划的。它起源于梅绍华的一个“为什么不”的反问。通常情况下,编辑的工作就是记者来稿后编编就完了,编辑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为什么不变被动为主动呢?”于是,一种报纸编辑与记者互动的新机制就诞生了。编辑、专栏主持人是栏目的策划者,由他广泛搜集新闻线索,然后,按照自己的设想,根据栏目的整体内容和风格的要求安排合适的记者去采写。这样记者也十分高兴,做到了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上稿率和时效性。而编辑也不再是别人送什么料就做什么衣,更准确地说,像一个服装设计师,先有款式和风格,再出去购布料。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梅绍华的风格就是“冷静看世界,热心著文章”。因为热心,他主持的栏目总是热切地关注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的大事,关注着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因为冷眼,他总是有自己冷静的思索,独特的视角,不赶时髦,不人云亦云。


由于媒体性质所决定,“特别报道”专栏的新闻分析要求具有深度,能给决策者、读者带来新思路和启迪,因此,对主持人和编辑记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新闻工作者,而更应是专家学者型、擅长于策划的编辑和记者,比普通记者要求更高。


1996年,京九线刚刚建成,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京九沿线的经济将会因此而起飞,沿线各地跃跃欲试,准备兴办大量各种开发区。梅绍华敏锐地察觉到,这里面有新闻可作。于是,安排采访写出了一篇《京九热中的冷思考》,对这种过热的现象提出警告,给有关领导提个醒,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决不能一哄而起,盲目攀比。此文在《特别报道》专栏刊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见报当天的早间新闻进行摘播。此稿还获得中宣部的精品奖。

有人说,在梅绍华的手里,独家新闻多、热点新闻多、观点新颖的报道多。1996年元月,针对近年来在长江上建桥成风,从而带来了阻碍航运、大船不能上行等一大堆的弊病,梅绍华敏锐地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形成了“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思维定势,实际上,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误区。梅绍华认为,外国人喜欢挖隧道甚于修桥,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也这么做呢?于是,他策划请专家写了一篇《长江上是修桥好,还是挖隧道好?》,文中列举了挖隧道比修桥有十大优点。随后,推出一篇《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在长江上建隧道》,他又多次在“特别报道”专栏上进行呼吁,相继推出了《已是长江隧道圆梦时》。这一组文章推出后,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包括一些建桥专家和有关部门领导。该报道以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而备受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注。现在已有城市规划过江隧道以取代原来打算建设的大桥。


在通常情况下,批评报道不太好搞。但梅绍华主持的“特别报道”专栏的数以十计的批评报道如:《三峡旅游公司为何家家亏损?》、《造假者为何五次被抓五次逃脱?》、《两个国际建材展南宁撞车记》、《救救神农架》等。由于真实准确,有理有据,没有引起被批评单位的异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多数得到了较圆满的解决。


“特别报道”成为经济日报的一个名牌专栏,受到读者和同行的广泛好评。几年来,有大量的报道被中央及地方的电视台、电台和报纸转载和摘发。他推出的《自行车行业面临挑战》、《中国服装:离世界名牌还有多远?》、《民航业展开你的另一只翅膀》、《长江沿线产业趋同态势亟须调控》、《中关村,何日真正成“硅谷”》等,揭示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并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报道”专栏推出的像这种全行业性的带问题的深度报道很多,对各部门各行业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性,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梅绍华除创办“特别报道”以外,还与同事共同创办和主持了“好望角”专栏。该专栏也以其新闻性、可读性、权威性及舆论的导向正确性深受读者喜爱,成为经济日报的名牌专栏之一。


由梅绍华策划的文章《印度为何能成为世界第二软件超级大国?》一炮打响,文章好评如潮,中央高层领导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还专门提起这篇文章。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印度的事例与做法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此事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他撰写的《跨国公司总部大迁移: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几千家驻京办:中国独有的经济现象》是他在国内最先捕捉到、最先报道这一领域的经济现象。此外,他撰写的《海洋中国:正在浮出水面》、《中国概念股震荡华尔街》和《京沪深:谁是中国高科技的“领头羊”?》,这些报道以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2001年底他独家采访了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撰写了《托夫勒对中国的三大预测和对世界的四大预言》,有上百家媒体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他今年初与中国社科院合作主办了《中国经济权威论坛》,仅开办不到半年,就引起国务院领导的关注,由于每次都是请国家机关行业最高领导和最有名的专家、学者就当前一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权威性强,有针对性,受到高度评价。


梅绍华在工作中还注重创新,如他特别强调“三个意识”——即策划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1996年,梅绍华和他的同事们就提出了向记者及通讯员提供优质文明窗口服务,此举一提出,受到记者和通讯员们的欢迎。


梅绍华凭着他博览群书的兼收并蓄,凭着他从穷山沟到大都市的奋斗过程中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了解,厚积薄发,创新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