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当人们在说“随便”的时候, 其实一点都不随便
作者:hnrczpw_KF 日期:2018-11-10 浏览

人们的问题从不在于有自己的需要,而是总是试图粉饰并掩盖它。--周梵

 

我们常常在饭桌上见到这种人,旁人问TA吃什么,TA会说“随便,都可以。”

 

旁边点菜的友人点点头说,好,那我们点个水煮鱼吧。然后TA说“最好不要点太油的菜,不健康”,友人就说,“哦,那就清蒸鱼吧”。TA说“行啊,我都行”。

 

然后菜上了,吃着吃着TA又会说,“这鱼不是很新鲜,上次来吃他们家的鱼就不新鲜,应该不点鱼的。”

 

旁边点菜的人内心强大的,哈哈一笑不以为意,是的,知道了,下次就不点鱼了。

 

内心没那么强大的,又尴尬又憋屈,妈蛋,问你意见你不说,点完了又挑三拣四的!

 

人们在关系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常常不愿意主动而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总试图表现的特别识大体,随和,无欲无求,期待别人猜到你想要什么,并主动把你想要的给你。

 

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若是做朋友,不近不远的,实在不爽了还可以躲一躲少见面。

 

若是这人是身边至亲的人,比如你父母或者你的伴侣,那考验就来了,如果你自己也有这种特质,先不说别人的感觉,光你自己就能把自己给逼疯。

 

一次我的一个朋友Y跟我抱怨:

 

早年间,她刚工作时,每年她妈妈生日,她都会问妈妈,今年生日你想要什么?

 

妈妈就会回答,哎呀,算啦,你们挣钱也不容易,就别花钱给我买礼物了,你们好好的就行了。

 

后来Y就不问了,自己买,但不管是买的羊绒衫,还是为父母报的旅行团……无论是便宜的还是贵的,似乎没一次让她妈满意的,不是嫌贵了,就是嫌麻烦,要不就说用不上。

 

如果真是买了什么用得上的东西,回头还要把钱还过去,态度还特别坚决。送了几次都不欢而散,Y慢慢的就不送礼物了。

 

前两天Y和她妈为了个什么事儿争吵起来,老人家看起来是憋了很久了,一肚子委屈,把Y的总总罪行桩桩件件数落一遍。

 

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从来都不关心她,只知道给自己老公买礼物,给自己孩子买礼物,这么多年了却从没送过自己妈礼物。

 

还说Y只知道把她当老妈子使,她生Y养Y有什么用,Y对她来说根本指望不上。

 

Y跟我吐槽时委屈得不行,说,当初她自己说不要,不喜欢的,现在倒成我的错了。太不讲道理了。

 

我告诉她:“你所有的愤怒和委屈,是因为你认为她是在针对你。你认为她针对你,是因为你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去理解她内在的心理过程。在你看来,她的表现是不讲道理和无理取闹。明明自己拒绝了你对她的好,但反过头来又指责你对她不好。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有很多:无价值感、不配得感、自我证明、自我压抑……总结起来就一条——不配得感。”

 

面对并承认自己的需要的基础,是要有强大的自我接纳能力的。

 

因为你要承认自己是可以“自私”的,对自己“自私”没有任何的道德评判,当然也包括对别人的“自私”没有评判。

 

很多中国人是以自己有需要为耻的。

 

从古至今,所有的主流教育都在不遗余力地扼杀个人需要的合理性。

 

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一个四岁的孩子把最大的梨让给其他家人,留给自己最小的。

 

无论是否出于真实的自愿,把这件事作为典范大肆宣扬都是及其不合适的。

 

这会让所有的父母都引导为以这样的一个参照标准,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孩子,这势必会让那些希望留下大梨的孩子有沉重的羞耻感。

 

所以这些孩子人格发展最后只有两种方向,要么变得隐忍和压抑,要么叛逆和愤怒。

 

一方面有着出于人性本能的需要,一方面这种需要又被强烈压制,日后发展出分裂的人格简直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纠结的人那么多,因为内在永远有两股力量在征战。

 

记得很多年前看一个访谈节目,嘉宾是周星驰

 

他回忆小时候的一件事,说那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妈妈带他和其他兄弟姐妹上街,经过路边一个小摊,几乎没拥有什么玩具的他看到一个小玩意儿,非常非常喜欢,就央求妈妈跟她买,可是妈妈不同意,他继续央求甚至哭了起来,结果妈妈在大街上把小小的周星驰打了一顿,拖着他离开了那个小摊。

 

周星驰童年与家人旧照

 

周星驰在讲这段故事的时候,表情非常严肃。在故事结束后,他蹙着眉头看着主持人的眼睛,说,他们不给我买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打我?

 

问这个问题时的周星驰已经快五十岁了,即使他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和拥有了巨大的成就,他依然无法释怀这件事。

 

当我们不尊重自己的需要时,自然就无法尊重他人的需要。

 

周星驰父母的反应,是那个时代为人父母极其常见的反应,而且即使到了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善多少。

 

孩子想去游乐场,一遍遍地对妈妈表达:“我想去游乐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