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每临大事有静气
作者:hn_uibj1 日期:2018-09-28 浏览

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能让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一个人心浮气躁时,方寸已乱,必然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反之,心静神定,泰然自若,你便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是践行了那句“宁静致远”,他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奔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他的军队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焚香操琴,高声昂曲。”借以退敌。

 

虽是小说家言,也足以给我们带来深刻思考。诸葛亮面对危机,却焚香操琴,没有慌张。他安然自若而平静,迅速判断出对方主帅司马懿对自己的高估与不敢轻视,上演了一出化险为夷的好戏。

 

我们达不到诸葛亮那般静气的智慧,但至少可以做到面对麻烦的静心。“致虚极,守静笃”,“守静”是为了恢复心灵的清明 ,安静下来,梳理出最重要,也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静心,只会让自己一直处在忙乱当中。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

 

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每临大事有静气,方为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