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冬天的时候了。中国的大学生们,正奔忙在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现场,他们的脸上写满同一个表情:迷惘。
1999年,中国要求在2005年之前,入学人口和适龄青年的比例(一种被称为“毛入学率”的东西)达到15%,据说这是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分界线。四年之后,有212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了市场,与一年前的145万相比,猛增了67万,增幅高达46.2%。此后,中国大学生人数翻番上涨。最新的数据是——610万,比十年前翻了近6倍。
没想到的是,当时这个意在拉动消费的精英教育改革却由此进入了“大众化就业”时代,甚至连卖猪肉、搓澡、看厕所、协管交通、干殡葬业之类的这些与“天之骄子”挂不上号的职业,都成了新时代大学生们的新选择。
由于连年积压,大学生们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就业率自2001年以来一路下跌,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68%。
虽然这一数字已远远低于十年前的水平,但还是引来网友们的集体质疑。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盖着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的公章。由于“太兴奋了”,因此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被就业”因此成为年度热词。
除了“被瞒着就业”,部分高校的毕业生甚至“被要求就业”,没有签就业协议或就业合同的,不允许做毕业设计。
与此相伴的,先是考研热,接着是考公务员热——后者现已成“国考”,今年又创历史新高,计划招收1.5万余人,报考104万人,淘汰率高达98.7%。
为考大学,中国人像玩过关游戏,进名校、特长班、奥数、钢琴、绘画、高考(论坛)……没有一关能轻松渡过。高昂的教育成本与低落的就业状况,加剧了中国人的焦虑,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读书无用论屡屡抬头。
有的人用脚投票,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往国外;而更多的父母们,则被迫留在这个游戏中。
十年间,大学生就业由不是问题,变成了问题。政府的发展战略,遂从“GDP优先”转为了“就业优先”。有关部门号召大学生们,一不要高薪,二要多考虑基层,三可自主创业。从“天之骄子”,到毕业即失业的“蚁族”,中国大学生们十年走了个轮回。有评论说,改革三十年来,全民最重视的是教育,但变化最小的还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