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平稳向好趋势渐为明朗,政府退出与宏观政策抉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就业问题再度成为受到普遍关注的经济问题。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决定了就业突出存在八大问题。
(一)稳定就业与充分就业代替二元就业转移成为统一劳动力市场的突出问题。中国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与农业商业化点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体持续10年左右时间,其突出特点是,传统二元转移就业基本结束,劳动力供给趋于富有弹性,劳动力市场工资与农产品[21.64 -1.86%]价格趋于普遍上涨。“民工荒”、诉求工资上涨的罢工和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是其真实反映。一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和就业的周期性特征成为中国就业的鲜明特征。
(二)高失业率、结构性失业和大规模就业区域、产业转移调整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中国经济进入出口依赖型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消费导向型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阶段。这一转型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全面的“去杠杆化”和再平衡阶段,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就业转移、高失业率是这个阶段全球就业的突出特点。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的高失业率正是这个阶段经济特点的反映。经济转型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内在要求。转型调整必然导致高失业率、结构性失业和持续大规模的就业区域、产业转移调整。
(三)就业规模庞大、流动规模巨大、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供给增加成为一个突出而又复杂的经济问题,老龄化、“未富先老”、倒金字塔型的抚养结构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大挑战。中国经济进入“人口红利”高位向老龄化过渡阶段,劳动供给与就业需求处于中国人口与经济峰值期,就业供给处于最大规模值域。据预测,中国在2015年前后,就业供给将达到8.3亿人,如此大规模的就业供给是人类历史与世界经济绝无仅有的经济现象;与此同时,“未富先老”、老龄化问题日益凸现。据预测,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倒金字塔型的抚养压力日益凸现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就业流动规模巨大。2009年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3.5%,其中农民工是主体。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60岁以上非经济活动人口形成相当规模的就业参与。
(四)就业金字塔型格局结构化趋势与大学生、“4050”、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群集化趋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与灵活性就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提供了经济中80%以上的就业。国有企业、垄断性大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形成的经济和就业金字塔格局日益加强,就业的结构化趋势日益凸现。经济周期与危机冲击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大学生、“4050”、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成为一个突出的群集。这种结构化趋势和群集现象也呈现区域化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就业稳定,中部、西部等地区就业困难、流动性大。
(五)持续下降的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以及隐性失业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中国经济进入知识、资本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的高增长、低就业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就业增长率由1978—1989年期间的最高3.8%持续下降到2001—2008年期间的0.91%;就业的增长弹性由1990年时的最高值4下降到2008年的 0.3。持续下降的就业增长率与就业弹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制转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在规律,也暴露了出口依赖增长方式与三次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问题。因此,隐性失业代替计划体制和二元结构下的隐形失业,成为当前和后危机时代失业的一个新特点。根据我们的计算,中国失业人口中大约有1%—2%的隐性失业率。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表现为吃保障、“啃老族”等经济活动人口群体。
(六)绿色就业、智慧就业、创意就业与人力资本提升成为低碳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通过技术变革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绿色就业、智慧就业、创意就业,高人力资本需求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随着信息经济、物联网经济、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概念提出,绿色就业、智慧就业、创意就业,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七)外籍就业、海外就业以及中国就业国际化趋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中国经济进入一个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中国化的新发展阶段。危机给中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崛起与“走出去”的发展机会。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实现,经济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更加全球化,全球经济更加中国化。中国的就业政策越来越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外籍就业、海外就业问题日益凸现。
(八)就业风险与就业安全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经济进入转型、调整与周期性波动频繁的经济发展阶段。就业风险与就业安全成为这个阶段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与体制的严重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社会保障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困难,农民养老保险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严重不足。政府缺乏就业市场信息监控、失业预警,缺乏健全的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体系和网络。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占就业主流地位的大量小企业或微型企业的就业未受到关注与统计,成为掌握社会就业全貌及制定相关政策的盲点。
综上来看,后危机时代中国就业所处的经济阶段,决定了中国就业的性质是总量与结构问题,其突出的特征就是总量巨大、变动剧烈、风险集中、复杂多样、政治敏感、社会联动、全球一体。这一性质和特征决定了中国就业的目标是:稳定总量、调好结构、充分就业、防范风险。战略与对策;战略是:突出一体,抓好两翼,多元并举。所谓突出一体就是指突出稳定与增加就业总量;抓好两翼就是指抓好促进结构性就业调整与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多元并举就是指健全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社会与就业保障,激励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培训,提高就业的增长弹性,支持和保障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就业与灵活性就业,防范周期性失业,引导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参与,管理和服务好外籍就业与海外就业,预警和有效应对各种就业风险。具体措施则包括:
1.确立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就业与稳定就业应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2.稳定农产品[21.64 -1.86%]供给和农产品价格,防止工资过快上涨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就业是经济转型期的首要任务,确保农业稳定和加速农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3.建立健全就业培训、指导、服务、监测一条龙公共服务与信息网络,重点做好大学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积极促进劳动力的结构性与地区性调整与转移,化解结构性与群集性失业风险。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与政府购买实习岗位政策,加强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促进农民工转移、调整与再就业有序、稳定。对于就业困难群体,“4050”就业群体实现政府就业岗位定向补贴,定点救助,企业用工的比例招工等就业政策。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社区)”评比活动。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基层工作平台建设。
4.“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公平高效,有力细致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实现跨省接续与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5.改革就业的统计体制,实行就业与失业城乡统一,发挥就业与失业统计的经济晴雨表功能,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参考和指导。
6.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强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工作,为增加、稳定、转移和调整就业提供增长与发展的保障。
7.加快经济的“去垄断化”,改革就业的体制性差异,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性就业的支持与保障。加快就业与失业的反周期保障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就业主渠道的就业稳定,发挥好就业安全网功能。重点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建立有效的反周期稳定就业岗位、扶持就业的相关政策。
8.鼓励和激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评比,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9.加大绿色就业、智慧就业、创意就业,有效管理和服务外籍就业、海外就业,努力提升在岗培训与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
最后,要继续发挥灾害地区对口就业援助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对就业的冲击。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