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逻辑之外,在线教育有多少明天?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5-07-24 浏览

 他们说的当然有一定道理,商业逻辑讲求的是顺势而为,做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生产力和收益。大形势不好或不匹配,个体做再大的努力,或也只是南辕北辙、杯水车薪,自然会感到无力。

  关于在线教育,业界大部分的观点和答案无非是:在中国用户的付费意愿非常差;在中国,不存在非考试(不管是传统应试还是职业考试)之外的学习需求;在中国,没有人愿意贡献内容,也少有人具备生产优质内容的资质及能力...在他们的逻辑演绎下,中国的在线教育,其脆弱的程度可以用“玻璃心”来形容。
  
  他们说的当然有一定道理,商业逻辑讲求的是顺势而为,做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生产力和收益。大形势不好或不匹配,个体做再大的努力,或也只是南辕北辙、杯水车薪,自然会感到无力。
  
  而且教育要更复杂些,或许还不止复杂一点点,教育内部改造的动力也要更欠缺些。当有人说你的产品不够好、内容不够精良、课程设计不够合理,甚至说是在用户的成瘾性、留存率方面下的苦工不够时,大部分人都会欣然接受。
 可以说,同行的分析多以结果为导向,但少有人是以过程为导向在讨论问题。撇开最初提到的付费意识、用户需求、内容生产的成本和门槛问题不说,对于另外的一部分人来说,单纯地去做在线教育这样一件事,影响自己可以影响的那部分人,这已经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快乐。当他们把优质内容往网上一放,他们知道,会有人从这部分内容获益——当你知道,你所做的事正在改变某些人的命运,让这些人有更好的生活,而你又可以把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拿来做这件事,这件事本身难道不足以让你足够兴奋吗?起码,对我自己来说,假如能够解决生存问题并且活的不算太糟糕,我愿意一辈子用这样的状态工作下去。
  
  另一个问题是,部分同行对于在线教育的理解完全没有跳脱既有的行业体系、产品框架——除了跟风似的、囫囵吞枣式地开始强调内容以外,有多少人想过真正的模式创新呢?即便有人心血来潮有个不错的 idea、产品思路,有多少人有后续的一整套的商业逻辑、判断标准、战略规划、及足够的霸气和勇气去验证、或者推翻模式的可行性呢?相比之下,在美国,你能看到是更多最优秀的一群精英在做在线教育。
  
  在这样一种人力投入成本的悬殊之下,在国内,有多少人坐等国外产品在国外市场被初步证明其可行性之后,将其生搬硬套到本地,又在遭遇阻力时出现群体性的见风使舵。写到这里又让人想起一个例子,几天前,有人瞄准了用户的刚需——做题,从做线上的中小学习题集开始。笔者当然能理解这种策略背后的无奈,但更为这个团队在变革中体现出的无力感,感到深深的悲戚——在应试教育荼毒线下教育功德圆满之后,它们又堂而皇之地,进军线上了。
  
  而这,或许不仅仅是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问题,而是中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的问题。
  
  总结下来,略带公益的视角+完备的商业逻辑,是我看到的中国式在线教育的短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中国的在线教育变革,从来都没有真正开始过——当然,这里面也意味着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