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加入组织后,组织可能会有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员工“铺路、搭桥”,设计职业通道、提供制度支持,并在员工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达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平衡,实现双赢。固然,组织应当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承担责任,但对职业成功负主要责任的还是员工自己。这就要求员工不能将个人职业发展仅仅依托于“外力”,更要借助于自身的“内力”。本文将从从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个人职业计划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1.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职业高原、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冲突等。因此,了解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重要。
1)个人因素。这主要包括职业性向、能力、职业锚和职业发展阶段。
(1)职业性向。根据约翰·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可以将人的性格和职业类型分为现实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调研型和艺术型这六种基本类型。按照这一理论,最佳的职业选择应是个人能够找到与其人格类型相重合的职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个人感到内在的满足和舒适,最有可能发挥其才能。
(2)能力。这里能力主要包括个人体能、心理素质和智能。其中,智能包括智力、知识和技能。通常来说,能力越强者,职业发展越好。
(3)职业锚。职业锚是指人们在选择和发展自身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根据埃德加·H·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有五种职业锚:技术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
创造型职业锚、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安全型职业锚。了解自己的职业锚类型,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助力职业取得成功。
(4)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根据萨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和衰退阶段(>65岁)。了解各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知识水平要求和各种职业偏好,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2)企业环境因素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试想在论资排辈的企业文化中,一个渴望发展、追求挑战的员工如何能得以重用。
(2)领导者的素质和价值观。一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很大程度上道出了领导者素质和价值观对员工职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影响。
(3)管理制度。员工的职业发展,归根结底还需诸如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等来保障。企业文化、经营哲学也只有渗透到企业制度中才能切实得以贯彻执行。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到位,员工职业发展很难实现。
3)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优秀企业多,择业机会多,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
(2)社会文化水平。良好的教育水平、教育条件、社会文化设施等,有助于个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有利于个人发展
(3)政治制度和氛围。政治和经济相互影响,影响着一国的经济体制、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还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的追求,这些都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4)价值观念。一个人生活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公务员热,多数人认为公务员有权、有钱、有地位还稳定、轻松,结果导致万人争过“独木桥”。
2.个人职业计划
职业计划指明了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设计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自我评价。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知己”就是要从价值观、受教育水平、技能、特长、性格、智商、情商、兴趣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以全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增加成功的机率。
2) 发展机会评估。可以借助SWOT分析方法,从上述的个人因素、企业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中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计划。
3) 选择职业。职业选择正确与否,对一个人事业成功非常关键。选择职业时,需慎重考虑自己的职业性向、能力、职业锚、职业发展阶段等与职业的匹配度。
4) 设定职业目标。目标最好长短结合,长目标指明方向,短目标作为当前的行动指南,坚决贯彻、稳步前进。当然,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组织和社会需求,符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平衡好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关系。
5)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确定很好职业及其目标之后,就面临着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比如,是走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是先技术路线再管理路线等。在做选择时,可以考虑三个问题:自己希望在哪条道发展?自己适合在哪条道发展?自己能够在那条道发展?
6) 制定行动计划和措施。有目标、有路线,没有行动也是无济于事。具体地说,要贯彻执行实现目标的措施,如教育、训练、轮岗等措施。
7) 评估与调整。计划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在社会实践中,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现有职业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并做出适当调整。比如,重新择业、改变职业目标、行动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