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沙:清溪碧水润琼州 发布时间:2009-09-20 点击次数:[50629] |
原生态保护已成为白沙黎族自治县的治县之本,连绵起伏的南妹岭和蜿蜒流畅的南妹河更显多娇。 本报记者苏晓杰摄(南海网-海南日报) 汽车拐上315省道,经过一个名叫天堂的村子,就进入白沙了。路两边林木葱茏、一片青翠,举目远山如黛、目舒神怡,汽车在一片盎然的绿意之中穿行。同行的同事惊呼:进入白沙,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大公园。“水的源头、云的故乡、山的世界、林的海洋”,果然一个绿色的天堂。 这里是南渡江之源,这里拥有松涛水库四分之三的集水面积,白沙是海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南美河、南溪河、南叉河、南开河……一条条清澈的河流清泉从这里出发,滋养了海南近一半的良田。 “生态立县”,这简洁的话语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县的事儿,而是白沙立足于全省所承担起的责任。白沙黎族自治县县长王应才说:“白沙突出海南生态核心区的定位,生态保护在白沙的科学发展战略中始终居于首要位置。” 产业调整换来清溪碧水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探索发展与保护关系的道路上,白沙也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山区的农民们习惯烧荒、砍山,然后种上甘蔗、木薯或者放牛,寻求发展的人们又随之建立起粗放的资源加工业,对青山绿水形成污染。曾经有一段时间,连松涛水库上游的水质都开始变色变味。 如何才能保护“海南之肺”?在艰苦的思索之后,白沙一出手就是大动作:关闭地处松涛水库上游的全县最大工业企业之一白沙糖厂。此后,9家制胶厂等企业也渐渐迁出水源涵养地区,松涛水库周边再无直接工业污染源。 源头治理还不够,白沙从更高的层次上对可能出现的污染加以预防。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白沙在经济发展中设置严格的“生态门槛”,任何工业项目进入白沙都必须符合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 在规划中,白沙对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牙叉等6个南渡江流域乡镇都被划为禁止开发区,占全县乡镇数量的一半,禁止任何污染工业项目进入;打安、阜龙、七坊等中部乡镇划为适度开发区;荣邦、邦溪等西部乡镇划为鼓励开发区。 通过实施经果林、水保林、封育治理、退耕还林、沼气池等生态建设工程,如今,在松涛水库上游再也看不到受污染变质的水体,库区周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7%,高出全县平均覆盖率10个百分点。 大林产业提升绿色品质 白沙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7.43%,位居全省前列,但白沙人仍不满足。量够了,还要在质上做文章。 “森林都是绿色的,但绿色也有质量的高低,提升生态保护的质量,白沙还有潜力可挖。”白沙黎族自治县常务副县长陈鸿亮告诉记者,白沙的森林中有人工林96.7万亩,其中主要是橡胶,但橡胶林保水保土性能较差,不利于涵养水源,而竹子水土保持性能特别好,适宜在“五边地”种植,是白沙大力发展的新产业。 在紧邻松涛水库的百富源生态竹林基地,刚刚下过一场大雨,道路十分泥泞,但水库里的水依然清碧如洗。基地负责人林爽泾指着库岸上的竹林说,竹子的根系特别发达,能紧紧抓住水土防止流失,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白沙已种植竹子8万亩,不但帮助农民增收,还进一步加强了白沙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一份以竹子为代表的林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完成,特色经济林、用材林、藤、南药等各色“林下林”、“林中林”和“林外林”丰富着白沙森林的内涵。白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加强森林的生态功能,提升森林的环境效用,把生态保护当成产业来办,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高。 生态建设奠定发展后劲 陈胜是白沙林业部门近两年新招聘的180多名护林员中的一名,负责技术指导工作,每周至少会巡山3次。他的责任就是保护好白沙丰富而珍贵的天然林资源。 在白沙的森林中,144.5万亩的天然林占了绝大多数,其中还包括鹦哥岭、霸王岭、邦溪等40万亩自然保护区。把这些天然林死死保住、管好,是保护白沙生态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除了加大护林力度,白沙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天然林全部实行封山育林,严禁在25坡度以上开垦种植农作物,恢复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森林防火等。 污染防治是白沙生态建设的另一个抓手。在东风村生猪生态养殖小区,2000多头存栏生猪的粪便都排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和沼液不但用于养猪厂的发电、灌溉和养鱼,也免费供应周边农村的农户,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正谋划着扩大养殖规模的养猪厂负责人吴勇表示,第一件事就是筹资200万元扩建沼气池。 其它企业也都走上了循环经济之路。白沙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16家,但近两年投入污染防治3000多万元,环境投资指数达3.59%。投入60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也将在今年年底竣工。 陈鸿亮表示,白沙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立足生态优势和国际旅游岛接轨,发展生态旅游业。目前,白沙的生态优势还没有被充分利用,但白沙应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护好生态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基础,保护和提升环境质量就是发展生态游的最佳准备。 本报记者彭青林特约记者唐 崛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
本报记者苏晓杰摄(南海网-海南日报)
汽车拐上315省道,经过一个名叫天堂的村子,就进入白沙了。路两边林木葱茏、一片青翠,举目远山如黛、目舒神怡,汽车在一片盎然的绿意之中穿行。同行的同事惊呼:进入白沙,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大公园。“水的源头、云的故乡、山的世界、林的海洋”,果然一个绿色的天堂。
这里是南渡江之源,这里拥有松涛水库四分之三的集水面积,白沙是海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南美河、南溪河、南叉河、南开河……一条条清澈的河流清泉从这里出发,滋养了海南近一半的良田。
“生态立县”,这简洁的话语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县的事儿,而是白沙立足于全省所承担起的责任。白沙黎族自治县县长王应才说:“白沙突出海南生态核心区的定位,生态保护在白沙的科学发展战略中始终居于首要位置。”
产业调整换来清溪碧水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探索发展与保护关系的道路上,白沙也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山区的农民们习惯烧荒、砍山,然后种上甘蔗、木薯或者放牛,寻求发展的人们又随之建立起粗放的资源加工业,对青山绿水形成污染。曾经有一段时间,连松涛水库上游的水质都开始变色变味。
如何才能保护“海南之肺”?在艰苦的思索之后,白沙一出手就是大动作:关闭地处松涛水库上游的全县最大工业企业之一白沙糖厂。此后,9家制胶厂等企业也渐渐迁出水源涵养地区,松涛水库周边再无直接工业污染源。
源头治理还不够,白沙从更高的层次上对可能出现的污染加以预防。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白沙在经济发展中设置严格的“生态门槛”,任何工业项目进入白沙都必须符合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
在规划中,白沙对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牙叉等6个南渡江流域乡镇都被划为禁止开发区,占全县乡镇数量的一半,禁止任何污染工业项目进入;打安、阜龙、七坊等中部乡镇划为适度开发区;荣邦、邦溪等西部乡镇划为鼓励开发区。
通过实施经果林、水保林、封育治理、退耕还林、沼气池等生态建设工程,如今,在松涛水库上游再也看不到受污染变质的水体,库区周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7%,高出全县平均覆盖率10个百分点。
大林产业提升绿色品质
白沙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7.43%,位居全省前列,但白沙人仍不满足。量够了,还要在质上做文章。
“森林都是绿色的,但绿色也有质量的高低,提升生态保护的质量,白沙还有潜力可挖。”白沙黎族自治县常务副县长陈鸿亮告诉记者,白沙的森林中有人工林96.7万亩,其中主要是橡胶,但橡胶林保水保土性能较差,不利于涵养水源,而竹子水土保持性能特别好,适宜在“五边地”种植,是白沙大力发展的新产业。
在紧邻松涛水库的百富源生态竹林基地,刚刚下过一场大雨,道路十分泥泞,但水库里的水依然清碧如洗。基地负责人林爽泾指着库岸上的竹林说,竹子的根系特别发达,能紧紧抓住水土防止流失,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白沙已种植竹子8万亩,不但帮助农民增收,还进一步加强了白沙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一份以竹子为代表的林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完成,特色经济林、用材林、藤、南药等各色“林下林”、“林中林”和“林外林”丰富着白沙森林的内涵。白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加强森林的生态功能,提升森林的环境效用,把生态保护当成产业来办,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高。
生态建设奠定发展后劲
陈胜是白沙林业部门近两年新招聘的180多名护林员中的一名,负责技术指导工作,每周至少会巡山3次。他的责任就是保护好白沙丰富而珍贵的天然林资源。
在白沙的森林中,144.5万亩的天然林占了绝大多数,其中还包括鹦哥岭、霸王岭、邦溪等40万亩自然保护区。把这些天然林死死保住、管好,是保护白沙生态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除了加大护林力度,白沙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天然林全部实行封山育林,严禁在25坡度以上开垦种植农作物,恢复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森林防火等。
污染防治是白沙生态建设的另一个抓手。在东风村生猪生态养殖小区,2000多头存栏生猪的粪便都排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和沼液不但用于养猪厂的发电、灌溉和养鱼,也免费供应周边农村的农户,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正谋划着扩大养殖规模的养猪厂负责人吴勇表示,第一件事就是筹资200万元扩建沼气池。
其它企业也都走上了循环经济之路。白沙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16家,但近两年投入污染防治3000多万元,环境投资指数达3.59%。投入60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也将在今年年底竣工。
陈鸿亮表示,白沙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立足生态优势和国际旅游岛接轨,发展生态旅游业。目前,白沙的生态优势还没有被充分利用,但白沙应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护好生态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基础,保护和提升环境质量就是发展生态游的最佳准备。
本报记者彭青林特约记者唐 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