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人才网-海口后花园:澄迈老城开发区的成功之道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12-13 浏览

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马村港,作为海南最古老的码头之一,唐宋以来,各路商贾曾经此上岛离岛,千年间这里一直是海南重要的北上通道。

  “老城将再次成为海南的海运物流中心。”马村港区扩建工程监理部总监黄高雄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目前该工程一期项目填海已完成80%,建成后将成海口港的综合性中心港区。与马村港蓬勃兴盛相辉映的,是其发展所依托的老城开发区的风生水起。澄迈杨思涛自豪地表示,老城开发区已崛起为现代化工业新城和西部工业走廊重镇。2008年,老城开发区和老城镇的GDP为40亿元。

  一个戴了19年“县级”开发区“帽子”、政府投入相对较少的开发区,是如何崛起为海南最成功的开发区之一的呢?“思路决定成败。”老城开发区创始人刘名启认为,建区21年,尤其是近10年间,正是不断地寻求变革与不断地优化投资环境,让“老城奇迹”得以成为现实。

  借势上位

  建省大浪中呱呱坠地

  1988年5月23日,澄迈县老城开发区正式成立。

  “县域经济,没有适合本地的思路是搞不好的。”在谈及设立老城开发区的动因时,澄迈的刘名启重点谈到了两个因素。

  一是借势上位。老城开发区成立距挂牌还不到1个月,建省带来了规模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临近省会海口、交通便捷的老城近水楼台,有着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是穷极思变。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澄迈一直是吃饭财政,迫切希望走工业化的道路破解发展难题。建设开发区,正可达到引资兴办工业及科技项目的目的。

  在历届领导班子努力下,到2000年,老城开发区企业总产值18.7亿元,初步搭起开发框架,为此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制创新

  经济低潮里变革求生

  知名学者廖逊认为,2001年是海南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外来打工人数降到历史最低,利用外资急剧减少,老城开发区也不例外。但“也正是这年老城开发区开始改革,成功破解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

  2000年11月,杨思涛接任老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第一晚,就发现夜色笼罩下的园区竟没有一盏路灯。他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现实:房地产泡沫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土地问题让投资商找不到可资利用的土地,僵化的管理体制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落后。

  在****县政府主要领导大力支持下,管委会新班子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2001年2月,澄迈出台具历史意义的《关于加快老城经济开发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大胆松绑放权,允许开发区在土地出让,项目立项、审批等方面有较大自主权。管委会随即进行机构改革,因事设岗,依岗定人,顺利承接各项放权。

  开发区成立了闲置土地清理回收领导小组,坚决依法无偿回收闲置土地,重新核发土地权益证书。几年时间,共依法处置土地2.65万亩,确保了最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优先得到土地。

  在政府缺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开发区采取资本运作和土地补偿的灵活措施吸引投资者,先后筹集资金9.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国际标准的“七通一平”。

  开发区还进行了制度创新和服务,其中6项全省首创、4项全国首创,包括全省首个投资服务窗口,全国首个“马上办”办公室等,赢得了企业家们的心。自我加压

  转型再造核心竞争力

  改革带来的是跨越式发展。

  2008年,老城开发区建区20周年,当年区内企业总产值117.32亿元,是8年前的6倍多;财政收入7.02亿元,占全县的66.06%,并于2007年晋升为省级开发区。

  老城开发区已成海南开放度最高、投资环境最优、投资成本和风险最低的开发区之一,具备迅速崛起的物质基础和环境竞争力,加上海口工业西移,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但是,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省里提出的“高科技支撑”战略对开发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老城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杨思涛分析说,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高端制造业和作为现代高端服务外包产业的转移,老城应抓住此轮契机,围绕优势产业的高科技项目,依靠自身竞争优势,“择商选资”,再造核心竞争力。

  澄迈县****霍巨燃介绍说,一年来老城开发区投资开发工作呈现全新面貌。海口综合保税区正式西移老城,对提高高科技水平具里程碑意义的生态软件园落户老城,三港合一马村港区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中海油湛江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平台支持基地迁至马村港等。一个个喜人的消息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