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海南岛,阳光明媚,田间地头尽是收获的喜悦。
每天下午5时,当陵水县米維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时,村民们就会停下手中的活,聚精会神地听着气象预警大喇叭播放天气预报。 “明天天气好,赶紧把收割的谷子全拿出来晒! ”听了预报,村民们开始安排第二天的活计。
今年以来,海南省气象局积极开展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工作,选取陵水黎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作为试点县,进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气象信息服务站 快速处理中转“情报”
“今年9月、10月,台风、暴雨接二连三来袭,气象局为我们安装的这套农业气象及预警发布平台终端发挥了大作用! ”在陵水县光坡镇,气象信息员小符说道,“平台上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台风路径、自动站降水量和温度等资料全部清晰明了,方便乡镇领导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动态,讨论防御措施,及时向各村委会发布气象信息和防御工作部署,为村民抢收、自防赢得了宝贵时间。 ”
此外,在气象部门的积极沟通协调下,陵水、琼中县共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21个,覆盖全县所有乡镇。今年6月底,两地气象局在各个服务站又设立了农业气象及预警发布平台终端,实现了气象局从平台直接向服务站发布信息,同时从服务站向平台反馈信息的双向功能,极大提高了气象信息到乡村的传递速度,畅通了灾情上报渠道。
记者看到,在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墙上张贴着 《陵水县气象局为农服务周年方案》,上面详细罗列了全年每个月份主要影响作物、农业气象指标和农事建议。小符介绍说:“气象局按照这个周年方案,在不同的月份,针对不同作物做出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提出农事建议,并打印出来免费发放给村民,很受欢迎。 ”在服务站内的气象读物架上,还整整齐齐摆放着《一周天气报告》《果树农业气象服务》等材料,以及简洁生动、图文并茂的雷电防御明白卡和台风防灾减灾明白卡供农户免费取阅。今年9月,海南省气象部门统一印制了6万份 “两卡”,按每个站3000份左右发放到试点县的气象信息服务站。
气象预警大喇叭 气象信息进村入户
“现在有了大喇叭省事多了,遇到灾害性天气时,喇叭一广播,全村都知道,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挨家挨户通知,提醒村民防御、组织村民转移也方便快捷多了。 ”在陵水县米維村村委会办公室,马书记对气象预警大喇叭赞不绝口,“现在的喇叭很先进,每天到点自动接收信息,并自动播报,大家都习惯了每天收听大喇叭发布的气象信息!”
在试点县各个村委会的楼顶,都能看到气象预警大喇叭的身影。目前,陵水、琼中县气象局已建成首批气象预警大喇叭160个,利用手机SIM卡和语音转化技术,每天下午5时准时通过接收终端自动接收、播放气象预警信息。遇灾害性天气时,根据预警信号等级加密播报,最密每两小时播报一次。第二批55套大喇叭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待项目完成,气象预警大喇叭将覆盖两县的所有村委会。同时,陵水、琼中县气象局还在每个乡镇人群密集场所建设了气象信息显示屏,实现了气象预报预警以及气象实时资料等文字信息的实时显示,两县已新建气象电子显示屏21块。
气象服务 “直通车”气象信息直达果园
“以前种植凭感觉,现在种植靠科学。气象‘直通车’服务就是我们科学种植的保障。 ”陵水县三才镇大园村村民老梁说。老梁在村里承包了140亩的芒果园,是村中的种植大户。以往没有气象“直通车”服务时,老梁都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来打药除虫或催花,不时会碰到刚打过药就被一场大雨冲刷殆尽的情况。“今年9月喷药催花前,我打电话询问陵水县气象局的农气技术员,他们不仅给我提供了短时预报,还指明最佳喷药时段,今年我的芒果园一定是个大丰收! ”老梁信心满满地表示。
根据本地农业发展情况,陵水、琼中县气象局精心选择特色服务对象。陵水县选取反季节瓜菜、林果、南繁育种等,琼中县在橡胶、绿橙上大做文章,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种植大户作为气象 “直通车”服务对象,为其免费安装了气象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最新气象信息;把农业气象专题分析、专题气象服务等纸质材料送到田间,现场指导农户科学种植;随时接受种植户的电话咨询,适时提供针对性服务。
田间自动气象站 南繁育种得力帮手
“水稻抽穗扬花期对温度的要求很高,温度要21摄氏度,而且要阳光充足,温度每降低0.5摄氏度,对产量都有直接影响。因此,安排抽穗扬花的时间与天气情况关系密切。 ”在陵水最大的南繁育种公司——广陵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技术员小朱介绍道,“现在气象局把气象自动站建到田间地头,采集的数据直接传输到公司,使我们能够更加快捷、准确地获取气象资料,指导工人合理安排工作。 ”
陵水县分布着全国各地的南繁育种科研院校、公司等各类单位70多家,而琼中县的绿橙闻名遐迩。为此,陵水县在南繁育种生产基地、琼中县在660亩的绿橙基地各建起一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并配备土壤湿度观测仪。
除此以外,陵水、琼中县气象局还建立了由科技110、县水利局、县农业局等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联盟;多渠道向反季节瓜菜、橡胶种植大户传递气象信息;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和乡村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设气象信息员队伍;设立灾害易发生地段警示牌,明确疏散路线;建设防雷示范村,提高乡村雷电灾害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