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来自基层的报道
见到陈君时,他刚送走三亚果子狸养殖场的老板。对方开出了1.5万元月薪,想聘请陈君到他的场工作,但是,陈君拒绝了。
28岁的陈君是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东风村农民,高中学历。这位笑起来有点憨的白沙农民,认为自己过去十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钻研人工饲养果子狸技术。如今他办起的果子狸养殖场,价值近200万元。这在国家级贫困县白沙的农村,是个令人心动的数字。
喜欢饲养小动物
“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在野外遇到受伤的小动物,就带回家里养。”我们聊的话题,就在陈君的果子狸养殖场里展开。地处山区白沙,让陈君有机会与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结缘”,他养过受伤的山鸡、鹰、山猪、黄猄等野生动物,最有兴趣的还是果子狸。
2000年,一次偶然机会,陈君在山里发现了一只被山猪夹夹伤的果子狸,便带回家疗伤和饲养。几个月放生后,他央求父亲花几百元买了两只果子狸仔回来饲养。
“当时天天和果子狸在一起,它们白天睡觉,夜里活动,我就夜里起来看它们,逗它们玩。”陈君说起果子狸,一脸兴奋劲儿。后来,笼子里的果子狸吵得全家不得安宁,他和果子狸被“赶”到柴房住。但他的热情没有变。
日夜守候果子狸
2001年,陈君高中毕业后被湖南一所警校录取,被其父“逼”着去上学。在学校,陈君没有热衷于自己的专业,却学会了利用网络了解动物饲养的知识,特别是果子狸的饲养方法。
“更多的改变是观念。”陈君回忆,野生动物数量有限,但是外面的人喜欢吃,在利益的驱动下,野生动物被不断端上餐桌。当时他就想,如果能学会人工饲养繁殖这些动物,就像鸡、鸭、兔子等。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有效保护这些动物的野生种群。
在第二学年结束时,陈君带着这样的想法收起背包回到白沙农村,开始实施人工饲养繁殖果子狸计划。
“这比养猪、养兔子要难多了,书本和实践相差千里。”陈君说,这是一个人与动物对话的过程,和驯兽师驯服一只野兽一样,人工繁殖的果子狸依然野性十足。
陈君从3对果子狸仔开始养起,除了干农活卖菜贴补家用,他日夜守候果子狸,曾经被成年果子狸抓得满身是伤。最让他伤脑筋的是,产仔后的母狸情绪不稳定,经常亲口吃下幼崽,这一口就是1000元。
“果子狸食物的配方、居住环境有何要求、有哪些行动的规律,简单点就是吃住行,全靠自己去摸索。”陈君告诉记者,尽管书籍、网络上方法众多,但是,环境、品种、品质不一样,操作起来千差万别,这是一门技术活。
年收入近30万元
从2005年开始饲养果子狸,村里人看着陈君的执着劲头,给他一个外号“果狸哥”。乡亲们觉得他傻,别人养猪养鸡赚钱了,但陈君家笼子里的果子狸却不见多,更别说赚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四年的摸索后,陈君基本掌握了养殖繁殖技术,笼子里的果子狸越来越多。他开始大胆从外购买母狸饲养繁殖,幼崽存活率非常高。
一只18个月大的母狸市场价至少1万元,一只母狸一年能生9只果子狸仔,一只两个月大的果子狸仔能卖1000多元,一只肉狸能卖3000元左右。
这回乡亲们傻了眼。
“很多果子狸养殖场最怕旁边有噪音,特别是一听到鞭炮声,母狸会吃幼崽,但是,我养的母狸却不会,靠的是技术。”陈君自豪地对记者说。
去年,陈君销售果子狸收入近30万元,他的狸舍里还有100只果子狸,今年就已经容不下了。
今年初,白沙银行向他提供贷款,政府又提供了建筑材料扶持,他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目前存栏果子狸200多只。
白沙出了位名副其实的“果狸哥”。在琼海、三亚的几家大型果子狸养殖场获悉消息有些“紧张”,多次上门提出200万元一次性全部收购果子狸,并开出1.5万月薪请陈君到场当技术员。
但是,“果狸哥”陈君的理想是带动东风村变成“果狸村”,让更多的人致富。
(本报记者:李关平 赵 红 特约记者:唐崛 编辑:王文星 来源:11月25日《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