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人才网资讯70:三亚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六连冠 带动琼南共同进步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12-10 浏览

(南海网)三亚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考核全省“六连冠”启示录

  本报记者吴清雄吴钟斌

  极目天舒望海角,一路天涯一路歌。

  80.87。这是刚公布的2010年海南省18个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考核得分,三亚第一。

  2009年,第一名。2008年,第一名。2007年,第一名。2006年,第一名。2005年,第一名。过去六年间,尽管省里考核的指标不断增加,考核方式也不断变化,但三亚在海南的“年度大考”中,实现了一个奇迹——年年冠军。可以说,一个市县,完整地实现超过一个五年规划期的“六连冠”。这在海南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也不多见。

  几年时间的拼搏,三亚已然在全国占据了一个城市竞争高点,由此实现了漂亮的城市升级和城市价值倍增。“十二五”已开启,站在新起点上翻看三亚的历程,发现一个城市的成长轨迹与发展脉络,是如此清晰。

  黄金印记:串串城市故事堪称精彩纷呈

  几年过去了,仍有诸多记忆值得细细品味。三亚抓住历史给予的种种瞬间和机遇,留下厚重的一笔“黄金记忆”。

  2005年,三亚实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跨越。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了7亿元,实收创历史新高,增长速度最快,经济运行质量尤佳。公共财政从此得以从“吃饭型”向“建设型”转变。

  一年后,三亚市委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六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厘清了发展思路:在坚持“国际旅游城”这条主线的同时,实施高端战略,提升城市价值,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把三亚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创新创意高地、天涯文化源地。

  这成为贯穿“十一五”始终的三亚发展思路和战略。

  2006年——征集城市名片。持续7个月时间,三亚向海内外征集到150余万条名片信息,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一。“美丽三亚,浪漫天涯”、“ForeverTropicalPar-adise-Sanya”两张中英文城市名片从此叫响大江南北。

  2007年——爆破天涯水泥厂。邻近市区的华盛天涯水泥厂7座大型水泥罐同时爆破拆除,得以消除持续几十年的三亚空气质量的“头号杀手”。

  2008年——首传奥运火炬。大批全国范围内筛选出的精英成为百年奥运中国内地首传的火炬手,盛况空前。三亚又一次成就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2009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7年磨一剑,三亚为海南举起了全省首个“国家卫生城市”的牌匾,填补了海南这个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历史空白。

  2010年——制定城市新总规。肩负统筹城乡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要求、新使命,历经数年编制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通过了专家评审和省规委会的审批。“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城市空间结构设计理念,被称为三亚未来城市建设大纲,肩负起了三亚城市建设历史重任。

  三亚过去几年的黄金印记何止这些。最美国事活动、率先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强力推进国家海岸开发建设、定位“极力争取”城市精神、建设三亚职业技术学校、率先发放市民补贴、极力化解出租车罢运事件……

  透过这些印记,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精彩的城市故事。无论是公共活动、文化创建,还是城市管理,发展与民生永远是这个滨海城市故事的主线。

  经济飞跃:年年经济发展夯下坚实基础

  三亚市统计局局长张利以“黄金时期”来形容这段时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三亚打下了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2005年,三亚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66亿多元,打开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科学通道。“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首次突破百亿元。2010年,这个数字接近231亿元,“十一五”末是“十一五”初的3.5倍。“守着黄金资源的三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摆脱了吃饭财政的困局。”三亚多名局长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整资源,造环境,引凤凰。三亚实施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引来大批国内外投资商。三亚市发改委负责人说,随着三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与日俱增,三亚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投资商踏破铁鞋也要进入三亚,一批重大项目不断上马。

  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三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8.9亿元,2010年达到305.2亿元,六年间增长了6倍多。仅“十一五”的五年间,就累计完成了844.2亿元。

  900亿元资金从全国、全世界各地涌入三亚投资置业,极大地改变了三亚的城市面貌。三亚从曾经的羞涩渔家少女,一步步成为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

  如今,三亚的城区面积已经扩大到约30平方公里,城市骨架大大拉伸。借助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三亚旅游房地产积极健康发展。文华东方、洲际、地中海俱乐部、万豪、丽思卡尔顿、悦榕桩、希尔顿、喜来登等世界著名酒店品牌纷纷进驻三亚。如今,星级酒店及待评星级酒店180多家,堪称中国酒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常住居民人均拥有酒店客房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现代农业、海洋产业、创新创意产业等产业格局,与旅游业一起构建起三亚多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与东部海棠湾“国家海岸”里正在崛起的星级酒店群并驾齐驱,西部崖洲湾的创意产业园里,一批批顶级的通讯类、IT类、科研类企业也纷纷进驻,西部崛起指日可待。

  凤凰国际机场是三亚经济飞跃最有说服力的缩影。2005年,从这里进出的游客量为306万人次,2010年接近930万人次,增长了3倍多。三亚,奇迹般地跻身全国20大机场之一。

  另一个缩影是:五六年间,三亚的城镇化水平从47%提高到了6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最近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6.2%,三亚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一个只有68万多常住人口的城市,三亚切切实实地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些都已深深地镌刻在天涯海角,成为这座滨海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弥足珍贵的见证。

  文化繁荣:部部文化大戏铸就三大品牌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铺垫,无异于漂在水面上的浮萍;一种发展一旦没有文化支撑,就好比没有根基的大厦。发展理念、空间形态、文化建设,被列为城市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三亚三者并重齐抓,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

  2006年,三亚被确定为海南省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也是从这时开始,一场令人荡气回肠、异彩纷呈的文化大戏也渐次拉开大幕。

  从世界小姐总决赛,到北京奥运火炬首传;从征集城市名片,到评选城市精神;从群众性小舞台,到定址的演艺演出;从创意产业园,到国家海岸主题公园;从广场红歌会,到社区电影院;从体育中心,到奥林匹克广场;从黎苗三月三活动,到国际电视广告艺术节;从纯民间的少数民族演艺队,到登上央视的专业艺术团......

  三亚多部文化大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引领了文化的潮流,成为琼州大地的历史绝唱。

  三亚不断摸索,改变单纯的靠政府输血办文化,初步营造出社会造血的文化再生机制。一个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

  为鼓励民营资本对三亚文化产业的推动,三亚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用于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同时,《三亚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也编制完成,《三亚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总体方案》也运转起来。

  “抓文化发展,就是抓经济建设。”这是三亚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三亚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2006年,三亚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7亿元,占全市GDP的3.3%。2010年,已增长到10.4亿元,GDP占比增加到4.7%。

  党政的、国企的、民间的、民营的,多部门多单位多轮齐上,搅活了三亚文化的一池春水。正是这种强力推动,成就了三亚文化发展的璀璨。文化惠民,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福利。

  短短几年时间,三亚成功地在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地方,创造了三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城市名片、“极力争取”的城市精神、“天涯文化”的地域标签。这三个品牌,随着各个载体的广泛传播,助力美丽三亚搭上了文化的翅膀。

  如今,三亚已培育出《海棠秀》、《美丽之冠》两场定址的常年演艺,成为中外游客夜间品读这座旅游城市别样风情的最佳去处。此外,另二台定址演艺也在推进中。

  三亚的“文化野心”还不止这些。未来五年三亚文体事业将再投入16亿多元,力争打造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提升旅游城市的质量和品位。到2015年,争取实现文化产业增长值占GDP15%。

  三亚的文化春天已悄然来临。

  民生融合:招招连环组合提升幸福指数

  有了坚实的财政基础,三亚的民生事业也获得极大发展。

  民生提升,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三亚市财政局对人均一般预算收入、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卫生发展、文化建设、科技进步等进行过一项专门统计,均呈较大比例增长。

  2005年,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为17806万元,每名学生人均2004元。2010年,这两项分别达到83720万元和7035元。也就是说,六年间教育总支出和生均支出分别增长了4.7倍和3.5倍。

  社会保障支出,2005年全市城市与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2930万元。2010年,城乡居民低保支出金额为7178万元,增长了2.5倍。

  卫生事业支出,2005年全市卫生事业费支出5405万元,人均119元。2010年,全市全年卫生事业费支出29993万元,人均612元。这两项,均分别增加了5倍多。

  食住行、医教保,构成居民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细节内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几年来,三亚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民生组合拳,软硬件均获得较大提升与改善,日渐成为市民的幸福家园、游客的度假天堂。三亚市财政局局长周高明说,这是三亚历史上财政收入增加、民生项目支出最快的时期。

  于是,市属医院获得了大规模改造提升,老弱病残的小型职业学校整合成了一所琼南最大的职业学校,山区孩子实现了免费读书的梦想,市民拥有了大型公开体育场所,农村卫生院与卫生站构建起了完善的“小病不出村”的格局,偏远地区的村民乘坐上了公共交通进城购物娱乐,城市和农村居民拿到了财政直补……

  一个与老百姓幸福指数关连度最高的民生工程也在“十一五”期间获得突破性进展——系列“同心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开工、竣工和交付使用,让一大批住不起房或者住房困难户看到了希望,提振了信心。

  2008年11月,“同心家园”一期开建,建设规模为8栋住宅1376套房。如今,第十三期“同心家园”已开建。一个个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保障房项目布局在城区各处。

  这项已跨两个五年规划的工程被称为三亚“一号民生工程”。于不断高企的三亚房价,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承载着太多的希望。

  三亚责任:步步推进辐射琼南地区发展

  事实上,三亚崛起并不仅仅局限于三亚范围之内,也形成海南南部的一个增长核,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带动着琼南的共同发展。

  省统计局将海南省划分为东部(沿海的6市县)、中部(不沿海的6市县)西部(沿海的6市县)三大区域。但民间更多将与三亚邻近且人员往来频繁、经济交往密切的五指山、保亭、陵水、乐东共五个市县习惯说成“琼南”。历年的全省各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考核,海南南部几个市县均得分较高。

  2010年也一样。在18个市县中,琼南的保亭、陵水、五指山三个市县得分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三个市县均被授予三等奖。

  这种带动与影响,在很多企业身上找到了验证。每年的国内外促销,陵水猴岛、保亭槟榔谷与呀喏达等景区景点都会主动搭顺风车,三亚来者不拒。

  更多酒店、景区、地产企业在推广时甚至界定为三亚的企业。于是,经常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看到“三亚清水湾”(清水湾在陵水)、“三亚龙沐湾”(龙沐湾在乐东)、“三亚保亭”、三亚槟榔谷(槟榔谷在保亭)、三亚土福湾(土福湾在陵水)等等。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亚相当多旅行社在推介三亚一日游时,将周边市县的景区景点归于其中。

  中规院一位分析师在作三亚区域经济研究时认为,“这种被‘傍’的现象很有趣,甚至远在东北的长白山、伊春的城市推广也‘傍’上了三亚,只能说明三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魅力越来越大,‘傍’上三亚后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长河中,五六年只是一个瞬间。斗转星移间,我们看到了一个滨海城市的巨大蜕变,一个初具规模的国际旅游名城的强劲崛起。时任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曾这样撰文描述“十一五”期间在三亚的工作经历:“那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期,那是全市干部群众奋力开拓的结果,那是一段令人难忘、激情澎湃的岁月。”

  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在三亚今年的“两会”上表示,三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且发展质量也较高,发展势头十分旺盛。

  新的五年规划已经描就。今年,三亚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产业打造,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可实现生产总值28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达50亿元,为“十二五”起好了步子。

  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样板城市”,三亚不仅是中国的三亚,也是世界的三亚。“用更加高远的眼光谋划未来,建设一个更加卓越更加和谐的三亚。”三亚人再一次亮出了雄心壮志,站在中国城市的制高点,将“三亚号”进一步拉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准备唱响另一曲更加激昂的“天涯飞歌”。(本报三亚1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