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南渡江,从中部山谷蜿蜒而下,流进澄迈境内,人们称之为金江。千百年来,这绵绵江水,不知道寄托了多少人的期盼。然而,斗转星移,年复一年,在金江里淘金的乡民,却仍然是两手空空。一江春水,载不尽的依旧是血泪和苦难……
海南岛解放,金江两岸泛了新绿。
改革开放、建省办经济特区,如春风让金江碧波荡漾,使两岸幸福流淌。
如今,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澄迈人正在书写着千年古县春天的篇章。
施展惠民宏大手笔
通向县城金江镇的金马大道,宽阔平整,路边的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已经拔地而起。过去,孩子们放学之后,只能在自家的院子里嬉戏。如今,他们可以到青少年宫跟老师学学绘画、学习西洋古典乐器演奏;过去,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只能看看电视、打打麻将。现在,他们还可以在图书馆里读书看报。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城镇居民感觉到生活是多么惬意。
然而,在澄迈像这样的惠民之举又何止这桩桩件件呢?
每村配备一名乡村医生,一个乡村护士——在澄迈11个镇176个村居委会的村头,全部建起了村卫生室,配备了专业医护人员。在每一个卫生室里,都购置了相应的专业设备。村民欣喜的是,不用再跑几十公里进城“打吊瓶”了。
“小病不出村、轻病不出乡、一般疾病不出县。”在澄迈,构建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实现县、镇、村卫生资源共享。如今的澄迈农村,看病就像到邻家串门一样方便。
如果说三级医疗网络的建立是澄迈解决农村“看病难”的破冰之举,那么,千方百计让群众花更少的钱看好病却是澄迈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坚持。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是惠民,我们建立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目的就是让农民人人看得起病,绝不花冤枉钱。”
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近年来,澄迈先后修改完善管理办法3次,不断完善补偿办法,使参合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在保证基金不透支前提下,住院起付线由2004年的省级1000元、县级500元、镇级300元,下降到现在的省级600元、县级300元、乡镇卫生院实行零起付,并提高了补偿比例。同时,参合农民小病门诊治疗的费用也可以报销,乡镇卫生院按30%、村卫生室按20%比例补偿,不设起付线和就诊次数。
澄迈的医改,引起了联合国专家组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的高度关注,得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一致好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远立表示:“澄迈经验不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推广价值,对发达国家也有启迪作用。”
其实,如果你算细账的话,就会明白澄迈民生工程的推进确实需要魄力。2008年,澄迈成为我省第三个财政总收入跨入“10亿元俱乐部”的市县。不过从人均财力看,2006年澄迈县是全省倒数第3位,2007年是倒数第5位,直到去年才进入前10名。然而,近3年来,在民生的投入方面,澄迈却是不惜血本,花巨资达12亿元之多。
在澄迈千秋体育广场,每天早晨,县预制沙砖厂退休职工老王都在健身器材上使劲地舒展筋骨。从去年年底开始,企业改制后,老王每月能领460多元的退休金,医疗费也可报销。没有了后顾之忧的老王,笑意写在脸上,锻炼身体更有劲头。
像老王这样的退休工人在澄迈有1900人。2007年以来,澄迈县全面推进国企改制工作,盘活国企资产,妥善安置职工。企业改制后,过去那些“没娘孩”,如今全都享受到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等社保待遇。
民生之急在就医,民生之基是教育。急百姓之急,筑民心之基,近年来澄迈在教育等民生领域也可谓空前。在实行9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从2007年秋季开始,澄迈对在本县就读的澄迈籍职校生全部实行“三免一补”,普通高中生免除学费,实现了12年义务教育。
澄迈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已经如箭在弦,开始发力。自动取款机、POS机,曾经是城里人享受便利的设备,在不久的将来,将全部走进澄迈县的农村。不仅如此,在县委书记杨思涛的计划日程表上,数字电视、宽带、图书室、阅览室等,都要建到澄迈的每一个乡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巨大的惠民手笔,人民群众如沐春风。行走在澄迈乡间的小路,悠扬的琼剧唱腔声声入耳,在一间“70岁以上老人免费喝茶”的茶庄里,数十位老人静静地坐着,一手把着茶杯,一手打着拍子。眼睛盯着的电视,播放的正是琼剧唱段。你说,这难道不是他们所企盼的“伊甸园”吗?
筑牢惠民服务之基
庞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强大的经济来支撑。
自西汉始,澄迈开埠2000多年,文明的韵味渗入这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澄迈县城所在地金江镇,沿着从西向东蜿蜒流淌的金江而筑。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金江镇,仅有3000人临水而居,规模还比不上如今的一个小渔村。
如今,澄迈前进的脚步在历史的沉淀上扎实地迈开。老城经济开发区、热带绿色农业、碧海蓝天的盈滨半岛、瓜果飘香的农庄、醇香百里的福山咖啡,一张张全新的影像拼出一个科学发展、生机勃勃的和谐澄迈。
2008年,澄迈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继海口、三亚之后,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第三极”。今年尚未过半,澄迈已是“喜福满门”。中国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综合保税区、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海上平台制造基地与海上石油天燃气勘探开发后勤支持基地、永庆寺生态旅游区等,先后落户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
重大项目接连强势进驻开发区,在恢弘发展成果的背后,是澄迈人“七年磨一剑”的精神。从2002年开始动议,一直到今年正式完成落户,中国海南生态软件园等项目,历经7年终修正果。7年之功,一如老城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尽管经历了坎坷,但终走上“星光大道”。
在老城开发区的门口正上方,镶嵌着“开发区大有希望”7个大字。正是这样的自我勉励,一步一个脚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澄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将老城经济开发区建成了全省工业的标杆。老城经济开发区确立的“一条红地毯铺路,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支笔审批”原则,亦成为“让别人发财,求自己发展”的时代新解。
是的,澄迈的发展始终与时代的强音一起脉动。目前,澄迈已经启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引进项目的时候,将坚持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的严格标准。同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坚持走生态环保的发展之路。
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展,在澄迈,作为基础产业的热带农业,发展态势也十分喜人。澄迈目前已经获得了“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福橙之乡”的美誉,澄迈福橙还被选定为国宴果品。此外,澄迈县还坚持热带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相继荣获“全国科普基地”、“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等称号。
发展第三产业已经进入了澄迈决策者的视野。今年,澄迈将完成金马片区、老城片区详规和10个镇控制性详规的修编,以及县城金江两岸、金山佛教文化公园等控制性详规工作,积极发展城郊旅游项目。
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让澄迈的休闲特色更具风情。阳光、沙滩、大海、森林、庄园、咖啡,构成了澄迈休闲的旅游新模式,这里阳光灿烂,瓜果飘香,养生休闲,气质天成。
创新惠民科学理念
澄迈经济长足发展,得益于澄迈人的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以及各级干部的务实作风。而这一切,却归结于澄迈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树立的为民情怀和理念。
“爱民、惠民,首先要知民。如果社情民意不了然于胸,推进工作将会无的放矢,惠民之举将会事倍功半。”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如是说。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杨思涛2006年10月任澄迈县县长之时,即在网上开通了“县长信访“,到去年7月任澄迈县委书记后又开通“书记信访”,直接了解到大量的第一手民情民意,为百姓解决了许多急、难问题,也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数万群众还没有喝上放心的安全水,是澄迈县县长霍巨燃的一块“心病”。让他们喝上安全的放心水,是霍巨燃的愿望和决心。采访中,霍巨燃告诉我们,县委、县政府已铁了心,今年即使省里的配套资金不能一下子到位,县里也要向银行贷款,力争年底之前把全县所有的自然村饮水工程建好,让全县的老百姓都喝上完全的放心水。
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为全县干部做出了表率,也锻造出一支关键的时候能顶上去,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的干部队伍。海口保税区西移落户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给了澄迈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困难也是同期而至,如何实现保税区内的和谐搬迁,对澄迈县党政干部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今年5月5日,澄迈召开老城经济开发区孟乐村的搬迁动员大会。此后12天的攻击战,开发区的干部走村串户,不辞辛劳,与137户签订了搬迁协议,为和谐搬迁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让澄迈县的干部队伍经受了考验。
向干部要生产力,就必须要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澄迈县在创新干部队伍的惠民理念过程中,始终坚持“制度管人”,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让干部工作用心,生活安心。去年以来,澄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比如在全国率先实行维稳廉政保证金制度、大幅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村支书实行职业化、为村“两委干部”买保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澄迈,农村两委干部表现突出者还可以晋升公务员,村干部在镇里也可以跨村任职。这种激励机制,让村两委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层政权更为巩固。
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带来的必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在全县的发展定位上,澄迈审时度势提出了“三县一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三县”即:生态现代化建设县、新型工业县、休闲旅游县,“一地”即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三县一地”的发展思路,更加契合澄迈的实际,也为下一步的跨越发展,勾画了恢弘的愿景。
在澄迈采访的日子,每当晚霞夕照,金江之畔,那首讴歌澄迈的《金江金梦》都会婉约而起,空灵而动——
“金江啊金江!不在天河,不在银河,在你心中流。谁把浪花捧在双手,就有好运,就有好梦,天天都是好兆头。不论谁踏上这方沃土,就有好运,就有好梦,天天都是好时候。”
……
是啊,把握了自己命运的澄迈人,正在科学发展的大路上高歌猛进。
奔流向海,金江之水不复回;春去春回,金江水暖民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