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很静。新修的盘山公路从山头蜿蜒至山脚,又从这座山钻进另一座山。一辆黑色吉普车疾驰在山路上,跑出“S”型。
这里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位处五指山余脉,海拔约800米。
3日上午,是长征法庭庭长王伟奇下乡调解案件的时间。上午9点从法庭出发,他们来回转了一圈,才找到一宗物权纠纷案的当事人。磨了半天嘴皮子,最终对方答应考虑考虑。此时已是11时50分。
“庭长,你找他谈了5次,这回总算松口了。”高良开心地说。
“山区群众生活不容易,我们尽量调解吧。”说了一上午话的王伟奇,口干舌燥,在路边小饭店要了一壶茶,猛灌了几口。
他是一名基层老法官。1988年参加工作,来到长征法庭。这一干,就是23年。按规定,基层法庭应该配备3名法官,可是山区中的长征法庭配置不足,长期以来只有王伟奇一名法官。
“判案容易调解难。”这是法院系统公认的话。但王伟奇从来都坚持上门调解。10年来,他独自一人审理民事案件705宗,其中调解高达592宗。“我们法庭的结案率、调解率,在全县甚至全省基层法院中,多年来都名列前茅。”高良反问记者,“你能想像出来他走了多少山路吗?”“现在是中午,村民都在家。走,去宣传小额贷款、退耕还林、家庭暴力法律。”吃完饭,王伟奇又出发了。下午1点50分,到了长征镇烟园村,一个苗族同胞聚居村。
86岁的邓玉春从巷子里出来,认出了王伟奇,高兴地笑起来。“阿姑(阿婆),你好啊。”王伟奇热情地拉着老人的手,用苗话问好。
40岁的盘明全坐在自家屋前的石板上,捧着大碗吃饭。王伟奇道别老人,快步走向盘明全,一边伸出右手。盘明全赶紧起身,往裤子上擦了擦沾油的手,迎了上去。“你脑血栓怎么样了?好点没有?”王伟奇显然很熟悉他的情况。
“我们村几乎个个都懂(认识)他。”村支书盘明燕掰着手指说,2002年6月,因为买了假种子,全村100多亩水稻颗粒无收,王伟奇判无良商贩赔偿。当晚,他亲自提着5万多元赔偿款,跋山涉水来给村民分钱;前年6月,村里有一宗土地纠纷,王伟奇多次上门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今年3月,年轻人打架造成人身损害,还是他来给成功调解……
“他会说好几种黎话,还学讲我们苗话。在我们看来,王庭长就是我们的兄弟。”盘明燕看着记者的眼睛,话里透着真诚。
下午3时,宣讲结束。恰在此时,王伟奇的电话响了:有人来法庭起诉,赶紧回来立案……
长征法庭管辖4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辖区面积911平方公里,6万多人口。“165个自然村我都跑遍了,有些山我闭着眼睛都能上。”王伟奇乐呵呵地说,最远的村离法庭60多公里,有些偏远村庄得步行10多公里,晚上回不来,只好住在黎村苗寨。
采访王伟奇前,琼中法院副院长林万强告诉记者,老王的书记员走了一茬又一茬,他自己有多次调去县城的机会,都被他婉拒了。对此,王伟奇的看法很简单:“我喜欢这里的人,很熟了,有感情,舍不得走。”
乡亲们都知道,王伟奇是个不愿休息的人。中午、晚上村民休息时,他抓紧时间走村串户,调解案件;中秋、国庆节,他还是奔波在山区,调解,再调解。甚至春节,他没有回五指山老家看过一次。“23年了,他没有休过一次假!”林万强感动地说。
以法庭为家的王伟奇难免引来亲友埋怨。三弟的话很干脆:你永远没时间回家,这么累干吗,不如回家割胶轻松。
“不是我不想休,而是我领了政府的工资,就要干好工。”王伟奇总是这样回答。(本报营根11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