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两层或三层的别墅,宽阔的文化广场,标准化的篮球场,追逐嬉闹的孩子……这是11月15日的午后,记者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塘兴新村看到的情形。“这样的日子,原来从没想过。”尽管一家搬进来一年多了,但村民李启檀还是有点不踏实感,因为这里和他原来所在的村子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一些,他说,不仅是他,村里很多老人都在学着适应这种变化。
为支持海南能源“一号工程”海南核电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昌江海尾镇塘兴村、鸡地村整体搬迁到这里,尽管原来的村名还继续保留,但村里人和外面来的人更愿意把这里叫做“核电新村”。
虽然与原来的村子旧址相比,现在的核电新村比旧址更好,交通方便,将来这里还会因为核电项目成为“海南第一村”。但常言道“故土难离”,在昌江移民搬迁工作刚刚启动时,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生养自己多年的村子。唐允义就是坚决反对搬迁的村民之一,他戏称自己是“钉子户”:“主要是担心搬过来之后没了土地也没有了经济收入,生活方面没法保证。”
最终政府的诚意和周到的服务让唐允义和其他村民对于搬迁的态度慢慢地从抵制到配合,因为昌江县政府不仅最大限度地维护搬迁农户的切身利益,精心制定的《海南昌江核电项目征地搬迁补偿安置方案》也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障了搬迁村民今后的生活。
数据显示,昌江核电项目共征用安置区用地500多亩、坟地100亩,新建安置房286套,拆除房屋1042间,搬迁坟墓898座,安置移民311户1447人。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一位搬迁村民上访,做到了组织者满意、核电项目业主满意、搬迁群众同样满意,实现了“和谐搬迁”,保障了昌江核电项目的顺利动工和建设。
唐允义一家八口人,按照35㎡/人的标准,在补足了差价之后,他家分到了两套上下两层的别墅。没有了土地,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唐允义和家人商量后,用政府给的补偿款购置了一台挖掘机,专门为核电工地干活;随后又在别墅旁边开拓出场地,目前已经出租给别人建了一个幼儿园,每个月也有一笔租金收入。这样一来,全家人的生活就都有了保障。
塘兴新村支部书记张文礼说,尽管政府对搬迁的移民给了充分的补偿,还安排了过渡性低保,但没有村民愿意守着征地拆迁补偿“坐吃山空”,而是积极谋求发展,政府的引导下,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包地搞种植,有的开办养殖场,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多渠道促进增收。
村民李启檀和其他7户村民在村子边上开了一个养兔场:“政府给了很大支持,除了提供种兔、兔笼外,还指定公司为我们提供技术服务并回收兔子。”尽管就目前而言,养兔的经济效益还不是特别理想,但看起来李启檀并不是很着急,因为他觉得养兔子是个技术活,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交了几次学费”之后,他觉得自己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这个“技术活”。他说,当时政府为了扶持他们养兔,前后给了他们每户50只种兔,目前这50只都已经翻了至少10倍以上:“每家都有五六百只。”
“只要行情好,饲料价格稳定,挣钱是肯定的。”兔子已经成了李启檀他们发家致富的希望,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在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更长远的计划则是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养兔的队伍。
张文礼说,现在的核电新村,不管是经济收入还是治安环境,都比原来在旧址好了许多,他将这归功于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村民自身的努力。
陪同记者采访的昌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曾高文说,负责运营昌江核电项目的中核集团海南核电有限公司已经提出,将把昌江核电站建设成花园式的发电厂,并将其打造成海南西部工业旅游的一个景点。而随着项目的建成,因为核电项目成为“海南第一村”的核电新村村民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到了那时,村民们的生活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