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人才网咨询-22:2009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12-06 浏览

2009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和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着力改善民生,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工作取得积极成就,总体经济运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县经济从逐步复苏迈向新高,社会各项事业持继、健康、稳步发展。 

  一、总体经济 

  总体经济从复苏迈向新高。初步核算,全年我县GDP总量达438306万元,同比(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7.7%,创1993年来历史新高,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6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县中排名第三。GDP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速比上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6.9个百分点,经济呈逐季复苏迈向新高。从三次产业的增速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速呈逐季下降态势,第二和第三产业同比增速则呈逐季提高态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863万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2914万元,同比增长22.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提高4.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速比上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529万元,同比增长13.1%,增速虽比上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但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今年前三季呈上升态势,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今年前三季则呈下降态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6.66%,同比提高4.48个百分点,比前三季提高2.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3.14%,同比下降8.08个百分点,比前三季下降0.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0.2%,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下降1.3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看,我县经济逐步复苏主要靠第二产业的快速复苏拉动。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3.7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建筑业拉动经济增长2.74个百分点,而第一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8和2.18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今年以来,全县按照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确实加大支农惠农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热带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我县农业生产在三个台风的袭击和病虫害灾害下,虽呈逐季下降态势,但仍保持平稳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635万元,同比(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8.2%,实现增加值116863万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0.8个百分点。从内部行业看,种植业总产值97357万元,同比增长4.4%,实现增加值57259万元,同比增长4.8%;林业总产值7040万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增加值4433万元,同比增长130.4%;牧业总产值21389万元,同比增长7.4%,实现增加值12365万元,同比增长7.7%;渔业总产值54171万元,同比增长6.1%,实现增加值40559万元,同比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679万元,同比增长8.5%,实现增加值2246万元,同比增长8%。 

  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2636亩,同比减少20.8%;粮食产量36860吨,同比减少26.4%。油料播种面积9722亩,同比减少21.7%;油料产量2059吨,同比减少12.8%。甘蔗播种面积139024亩,同比增长8.3%;产量497021吨,同比增长9.3%。蔬菜播种面积115113.9亩,同比增长7.6%,产量产130558吨,同比增长9.2%。水果收获面积达102277亩,同比减少1.2%;产量122287吨,同比增长3.4%。其中:菠萝收获面积5261亩,同比增长1.4%,产量7218吨,同比增长2.1%;香蕉收获面积达39665亩,同比增长6.9%,产量93861吨,同比增长1.5%。芒果收获面积达50350亩,同比减少7.0%,产量18448吨,同比减少8.9%。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全县共造林面积27272亩,比上年减少23728亩,同比减少46.5%。幼林抚育20000亩,比上年增加2000亩, 同比增长10.0%。原木采伐量实现34075立方米,增长170.4%;育种育苗实现945亩,比上年增加365亩,同比增长62.9%。橡胶收获面积7499亩,同比增长35.7%,产量746吨,同比增长35.1%。 

  畜牧业生产举措有力,发展势头仍然强劲。全年畜禽总肉量11414.2吨,同比增长5.6%。猪肉产量8562.8吨,同比增长8.2%,猪出栏量121278头,同比增长9.2%;牛肉产量768.1吨,同比减少5.7%,牛出栏量9012头,同比减少4.6%;羊肉产量190.6吨,同比增长5.3%,羊出栏量22862头,同比增长9.8%;禽肉产量1428.9吨,同比增长0.7%,禽出栏量100.3万只,同比增长14.5%。 

  渔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年水产品产量实现47826吨,减少11.5%;其中,海水产品44320吨,减少7.2%;淡水产品3506吨,减少44.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回升速度不断加快。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工业生产一季度虽呈负增长态势,但上半年则止跌为升,呈现出略有增长态势,前三季则呈现出明显的回升态势,进入第四季度回升速度不断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202209万元,同比增长19.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11.8个百分点,增速比前三季提高1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速比上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到21家,完成产值363295万元,同比增长26.17%,实现增加值199657万元,同比增长18.5%,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5.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行业类别分,重工业完成产值337897万元,同比增长28.9%;轻工业完成产值25399万元,同比增长58.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1724万元,同比增长83.7%;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86577万元,同比增长21.2%;集体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994万元,同比增长9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09年铁矿石成品矿产量为334.96万吨,同比增长22%;水泥产量为150.12万吨,同比增长23.56%,水泥熟料568.66万吨,同比增长72.93%;黄金148千克,同比增长39.62%;成品糖60702.5吨,同比下降4.67%;发电量2767.0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42%。 

  建筑业高幅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完成30705万元,同比增长69.2%。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开发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独特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继续推进大企业进入和大项目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资源型工业,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工程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狠抓已施工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初步统计,全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0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下同)134.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7.5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92.7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县中排名第一。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699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4.54%,同比增长142.2%;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0146万元,同比增长58.5%;非农户投资完成7230万元,同比增长36.7%。 

  重点项目工程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9年我县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有12个,完成投资15239万元;省级重点投资项目20个,完成投资107911万元;县级重点投资项目50个,完成投资155557万元。 

  房地产开发减缓。2009年,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2家,开发投资完成1262万元,比上年下降40%。其中,商品房投资2104万元,与上年持平。房屋施工面积38981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8%;房屋竣工面积3681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今年以来,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及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家电下乡、农机购买补贴等)的作用、投资增长的拉动和旅游业的带动下,我县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初步统计,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下同)19.5%,增速比全省高出0.3个百分点。从销售地域看,城镇(县)消费品市场实现销售额40996万元,占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6.3%,同比增长19.9%,是全县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的主力军;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销售额12744万元,同比增长18.3%,城镇与农村市场销售额增速相差1.6个百分点,基本呈现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协调发展态势。从销售行业看,零售业实现销售额43923万元,占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7%,同比增长18.5%,是全县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的主力军;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001万元,同比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3446万元,同比增长38.1%,成为我县消费品市场的一大新亮点。 

  旅游业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6.1万人次,增长69.7%;实现旅游收入7721.1万元,增长118%。全年实现旅馆开房率72.2%,增长16.7个百分点。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执法力度加大,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末全县拥有营业性机动车3168辆,其中客车183辆,货车494辆 ,手扶拖拉机、农用车等共2491辆,城市客运三轮摩托、农用三轮摩托1178辆。全年共完成客运量34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8025万人公里,货运量 129万吨,货物周转量8936万吨公里。今年以来,我县共出动执法人员810人次,对无营运证上路、报废车辆、二轮摩托非法参与营运载客、客货混载、超载、家用车载客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检查车辆252台次,纠正违章66台次,纠正乱停乱摆车辆85台次,共查处农用车非法载客车辆 33 辆,查处违章经营汽车12辆,及时调解客运纠纷,调解客运纠纷5次,成功调解5次,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邮电通信业发展呈现结构性变化。邮电业务总量4696.5万元(不含移动联通网通铁通业务,下同),比上年增长10.1 %;交换机容量5.5万门,与上年持平;电话年末用户4万户(含小灵通),下降14.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1万户,下降8.7%,农村电话用户1.9万户,下降20.8%;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5.4 部,比上年减少3.1部,互联网用户20000户,比上年增长33.3%。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值加9493万元,增长17.6%。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高幅增长。2009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9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基金预算收入2896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倍。 

  金融业发展呈结构性变化。200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2757万元,比年初增加64131万元;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139015万元,比年初减少6154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5742万元,比年初增加35114万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443万元,比年初增加19986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093 万元,比年初增加4480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6810万元,比年初增加4936万元,票据融资余额15540万元,比年初增加10569万元。 

  全年保费收入3337.9万元(仅含人民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部分,下同),增长1.4 %;支付赔款767.7万元,增长-28.9 %;期满给付额431万元,与去年持平。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 

  科技活动丰富多彩,富民强县项目取得好成效。成功举办我县第五届科技活动月,接受农业科技、法律咨询人数达12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多份,受益群众3000多人;实施科技富民强县“昌江芒果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转化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项目资金共304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支持154万元、省科技厅配套50万元、县配套100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二是技术示范推广;三是科技服务;四是科技培训。通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有效地引导和带动了我县广大农民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芒果产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初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之效。 

  增加教育资金投入,教育事业稳步推进。2009年全县(含矿区、民办学校)小学在校生人数23396人,入学率99.9  %,年辍学率0.13%;初中在校生14691人,入学率97.7%,年辍学率2.3%;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3919人,初中毕业普通高中升学率31.4%。全县15-50周岁文盲3710人,文盲率下降至3.7%以下。继续实施职校 “四免一补” (即免除学杂费、课本费、信息费、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和全面减免户籍高中生学费和课本费政策,全年共拨付150万元 “四免一补”经费,受益人数1123人;减免户籍高中生学费和课本费424.6万元,受益人数达7254人次。 

  文化事业再创新绩。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艺术馆1个,图书馆1个,影剧院1个。积极组织县歌舞团文化下乡30场,观众达5万多人次,同时开展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电影三下乡”活动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活动,共放映电影1242场,观众达32.7万人次,收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效益。精心组织县歌舞团创作、排演一批精品作品。在全省少数民族歌手大奖赛上,《黎家心花开》获一等奖;《好人交情不用媒》获全国“金嗓子”杯山歌邀请赛二等奖;在东方市举行的全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中,《秋千歌》、《律动竹竿》、《好人交情不用媒》等3个节目获得二等奖。 

  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工作。羊拜亮(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刘败崖福(黎族并染技艺)、梁美荣(军话民歌)、黄向锋(黎族传统游戏与体育竞技)、吉求标(黎族民间故事)、张色太(黎族木棉纺织技艺)共6人,被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我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我县黎族农民刘败崖福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省文联和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蓝海鑫城杯·海南首届民俗工艺展”,被评为"海南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我县申报的黎族民间故事、黎族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黎族并染技艺共3个项目,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昌江县元旦足球邀请赛、昌江县农民迎春体育运动会。组织少年田径、少年乒乓球、足球等3个项目参加全省比赛,获得1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4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的好成绩。其中,男子乒乓球团体蝉联全省亚军,足球队获全省“体育道德风尚奖”。组织昌江太极拳代表队参加在河南省焦作市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获得3块金牌、11块银牌、8块铜牌。 

  九、卫生、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卫生机构26个(不含门诊、所),病床位60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1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77人,注册护士315人,药师(士)47人,技师(士)54人,其他技术人员117人。年末全县有疾控中心1 个、妇幼保健站1个,专科防治机构2个,农村乡(镇)卫生院11个。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计划免疫 “八苗” (卡介苗、糖丸、白百破、麻疹、乙脑、流脑、甲肝、乙肝)全程接种率保持100%。 

  环境保护与建设总体保持良好。年末我县有国家三级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4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个,面积29980公顷。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石碌河水质总体处于良好状态,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石碌水库水质符合作为饮用水水质标准;县城石碌镇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达国家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标准。 

  坚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提高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的准入门槛。对我县铁矿石加工、水泥制造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华盛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建设余热发电站等多个节能减排项目,极大地节约用电、用煤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淘汰了鸿启叉河水泥分公司¢3.0×10M机械化立窑生产线,年减少SO2排放2242.313吨,实行污物排放总量控制,与重点工业企业签订减排责任状,落实“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工作。确保重点污染每月监察一次、每季度监测一次。抓好昌江糖厂、大风糖厂、金林橡胶加工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确保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经核算,2009年,我县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为4359.63吨、1683.68吨,COD排放量超过4155吨的总量控制指标,SO2排放量达到1800吨的总量指标要求。 

  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有增有减,总体成绩稍好于往年。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4起,同比下降1.5%;死亡15人,比省下达的指标少死亡3人,同比上升36.4%;受伤64人,同比下降1.5%;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9.17万元,同比上升184%。其中,工矿商贸事故31起,同比上升3.3%;死亡4人,与省下达指标少1人,同比上升100%,受伤27人,同比下降3.6%;直接经济损失123万元,同比上升208%。铁路交通事故0起,比省下达指标少死1人,同比下降100%。道路交通事故22起,同比上升4.8%;死亡11人,比省下达指标少死1人,同比上升22.2%;受伤35人,同比下降2.8%;直接经济损失4.43万元,同比上升8.8%。消防火灾11起,同比下降21.4%;直接经济损失1.74万元,同比上升20.8%。较大事故0起,比省下达指标少发生一起,同比下降100%。此外,危险化学品、水上交通、民爆物品、烟花炮竹、食品卫生、特种设备、农机和学校等行业和领域保持了零事故。 

  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坚持生态立县,把生态文明与人居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2009年县财政共投入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115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530万元,完成17个村的创建和10个村的巩固完善工作,建成文明生态村宣传文化室9个,建设农家书屋10个和流动书屋1个,篮球场和戏台一批。截止2009年,全县共建成文明生态村达到135个,占全县自然村的76.3%,受益群众13.6万人,占农村人口78.6%。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再生产继续向低生育水平转变,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在预期范围内。今年我县期初总人口25.29万人,期末总人口25.1万人(注:期初人口比期末人口高是因为今年8、9月对我县人口计生基础信息库进行了集中清查,清理了2000多重复人口),共出生人口3703人,出生率14.7‰;自然增长人数2827人,自然增长率11.25;符合法定出生人数 3570人,符合法定生育率96.49%,出生男婴1977人,女婴1726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14.54;死亡人口876人,人口死亡率3.54‰,比上年上升0.41个千分点;全年完成社会抚养费征收46.96万元,完成“四术” 2390例,其中结扎805例,上环1441例,综合节育率80.23%。 

  十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从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民生工程成果凸显。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3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27%;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0%;援助“4050”人员再就业89名,完成全年任务的104%,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县的目标任务。办理失业登记人数326人,城镇登记失业控制率1.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1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57%。 

  全年共发放养老金6002万元,增长48.2%,实现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两个100%。医疗保险支出2500万元,增长110%,工伤保险支出140万元,增长7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8万人,参保率达91.3%。全面实现农民看病“一卡通”, 全县农参合人数11.0万人,参保率达71%,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城乡低保工作进一步规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099万元,增长44.4%,下拨救灾救济款364万元,增长49.5%,解决了3858户,13904名城乡低保困难群众的生活,确保了老有所养,弱有所帮。 

  紧紧围绕住房保障体系,着力开展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工作,全力实施惠民利群工程。截止2009年底,全县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614户,保障人数为3351人,发放总金额为331万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8177人,增长6.2%,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3340 元,增长27.3 %,增幅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7元,增长12.1%,增速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1 平方米,与去年持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976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0平方米,增加3.6平方米。 

  特别提示: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省统计局反馈为主。 

  2、全县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内各类增减值,均为与去年同期对比数。 

  4、本公报内全县生产总值(GDP)不含农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