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为农村优秀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本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有力举措,但中国人民大学刚出台的招生政策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招生条件被指责为“制造新的不公”。
应该说,指责者的理由不是毫无道理,毕竟“圆梦计划”将“三代之内无大学生”作为必要条件,客观上限制了那些家庭有大学生的学子的机会。但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看待人大新规的正面意义,那就是这一门槛的设置把优质教育的机会给了更加有需要的学生。固然,家里有没有大学生和家庭是不是贫困没有必然联系,但相对来讲,有大学生的家庭起点更高、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更高,而家里没有大学生的学子对重点大学的需求更迫切、更刚性;从经济学角度讲,把机会给予这部分学生能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福祉。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安排,要在对最少受惠者最为有利时作出。”也就是说,一些制度设计虽看似不公平,却符合弱势群体或急需救助者的利益,那么这样的制度就是公平的、正义的。具体到人大的招生政策,虽然做不到面向所有人的“机会均等”,但却保证了那些有刚性需求的家庭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因而是合理的、值得肯定的。目前国家在高考录取中对偏远、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看似对其他地区不公平,实际上却能最大程度上实现“机会均等”。 人大招生新政正是打破“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下降”、弱者愈弱和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均的一次有益尝试,即便是设置了“三代无大学生”的身份条件,也是为了突破城乡差距、户籍限制这一更大的身份因素。这符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统筹城乡、地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陈庆璞——— 新闻背景 ———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其中的“圆梦计划”中的“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在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规定引发争议。有网友称中国大学乱了方寸,重回讲出身年代。(10月30日《广州日报》)
谨防“萝卜”塞了坑
“圆梦计划”折射名校责任与良知。不仅如此,北大今年公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名单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清华的“自强计划”主要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才。这些被写进2012年自主招生方案的新亮点,有望成为一种长效化的招生模式。因倾斜而趋向公平,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值得期待。
固然,“圆梦计划”给寒门子弟带来希望,令人欣慰。然而,在现实背景下,针对某一弱势群体制定的政策优惠,往往可能会被其他群体通过转换身份的方式变相攫取,其结果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因此,要防止人大等名校推出的“圆梦计划”被“萝卜”趁机塞了坑,必须通过制度规范、公开操作和社会监督来全程护航。
更要看到,教育不公阻碍“穷二代”向上流动是不争的事实,“圆梦计划” 更要看到,教育不公阻碍“穷二代”向上流动是不争的事实,“圆梦计划”等只能是扬汤止沸,最根本的是要釜底抽薪,从制度上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城市的成长系统要比农村优越,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不仅阻挡穷二代上升机会,而且还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公平性。破解这一问题,关键是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等向农村地区倾斜。
如果说加大投入为教育公平破题提供可能,那么,以制度保障公正就是护卫“穷二代”知识改变命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要遏制招生、就业、招聘和升职等领域内的量身定做、赢家能吃、权力自肥、权钱交易以及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防范权力和资本左右阶层世袭的利益机制,就必须从源头上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将程序放进“金鱼缸”;将运行置于阳光下,寻求行之有效的约束与制衡;监管与驾驭以及监督与问责,对暗箱操作和鸠占鹊巢坚决说不。 梁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