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总裁或高管都在参加各种培训或学习,我也给不少EMBA班或总裁班的企业家上过课。公正地讲,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有其过人的地方,所谓“成功自有道理”,但“优秀往往是卓越的敌人”,“成功往往是更成功的阻碍”。我发现很多企业家或高管进入课堂之后,他们并不习惯做学生。
为什么这么说?先看一个故事。美国学者诺斯与安德森做过一个试验,内容是先给每位参加者输入一个错误的命题,然后让每个人列举支持或反对的理由。结果发现,那些支持理由越多的人,在答案公布之后,仍然更倾向于错误命题是成立的。这种现象,诺斯与安德森称之为“信念顽固症(BeliefPerseverance)”,或者叫“过度 自 信 现 象 ”(OverconfidencePhe-nomenon)。意思是说,成功者在成功之后,即使现实已经确定其成功经验已过时,他们仍然会相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人们往往会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那些不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目前的企业家与高管们花了很多钱参加培训,但他们中有多少人是冲着寻找支持而来的?学习与寻找支持的差别远远比字面上的差别大得多,很多企业家与高管却常常把寻求支持和赞同当成了学习。他们没有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在“学习”或寻找“人脉”时(很多企业家参加EMBA班,就是冲着人脉关系去的,某些培训班干脆在广告中把那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列出来——在这里,你可以叫他们“同学”),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赞同或支持而已,而不是真正地学习,或者说他们自然地把寻求赞同或附和当成了学习。
当然,那些主持培训的教授或讲师并不一定正确,尤其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太多的实际经验。但这与企业家或高管的“信念顽固症”或“过度自信现象”并不矛盾,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从决策与执行的角度讲,如果这个培训不值得参加,那就不必参加(这是决策问题);一旦决定参加,既来之,则安之。而且,应该告诉自己是来寻求不同意见的,是来寻求不同于自己经验的。学习的真正含义,就是学习那些自己不熟悉也未必喜欢的经验与知识,不管感受如何,都要学习到底(这就是执行)。
有人也许会问,我已经感觉老师讲的是没用或错误的了,还要参与学习吗?这正是我们一开始讲的 “信念顽固症”,或“过度自信现象”的典型特征。大多数成功者在成功之后,只会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那些不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中国改革进行到三十年,唱主角的仍然是中小企业。业绩的背后是企业家,但如果无数中小企业家仅安于 “中小程度”的成功,这样的心态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诺斯与安德森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当中,“信念顽固症”或“过度自信”可以让成功者感到既轻松又高效:(1)时间急迫;(2)疲惫不堪;(3)情绪激昂;(4)顾虑重重;(5)成功气盛。
也就是说,处于这些状况的企业家或高管,正在享受着他们的“信念顽固症”与“过度自信”。可怀抱着这种“信念顽固症”与“过度自信”去参加培训或学习,会有什么收获呢?
针对这种“信念顽固症”与“过度自信”,药方有三个。一是建立做事的“原罪感”,也即著名的投资大亨索罗斯的名言:“我容易犯错”。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指出了一个我们不太愿意承认的事实,即人其实是渺小的,困难中的自信是一种美德,而成功后的自信,多半是一种狂妄。面对成功,有效的办法是告诉自己: “我会犯错”——错误是创造的动力之源,我们要有勇气改正错误。而错误永远是只可以解决、不可以消灭的,这就要求我们体谅自己的错误。既有勇气改正错误,又坦然承认错误容忍错误,那就是一个企业家的成熟标志了。
另一种解决的办法叫“空杯”心态。何谓 “空杯”?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去拜访一个老禅师,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禅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企业家做学生,“空杯”倒不必,但参加培训之前,自己倒掉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留出一些空间,那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种叫立即行动,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今天的企业家在做公司的时候,大环境已经非常好了,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就不再是论对错,而是谈得失。如果你是对的,那就要用结果来证明,也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勤奋而不致富,比懒惰的人不致富对社会的伤害更大,因为做了一个坏榜样。同样,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能够把公司做强做大,比那些只赚钱不想做公司的人,对员工的伤害更大。所以,少论对错,多谈行动,多谈行动后的得失,这对企业家与高管摆脱“信念顽固症”与 “过度自信现象”,一定会很有帮助。
一句话,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与高管来说,一个似乎滑稽的逻辑他们必须面对:他们做不好学生,就可能做不好老板与职业经理人。
海南人才招聘网(www.hnrcz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