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08-24 浏览

     第一:机器人计划是促进富士康从“制造的富士康”迈向“科技的富士康”这种企业转型的重要策略。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不发达国家的明天。在今天的欧美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居多。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其正在进行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印证着这种规律。

我们再简单看下世界工业地图的变迁。在早期工业的历史中,创造的中心就是制造的中心。产业革命前的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而产业革命之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世纪初叶,产业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创造和制造在某种程度上分离了,日本率先承接欧美制造业的转移,“Made in Japan”风靡世界;之后是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力等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Made in China”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当年的“Made in Japan”。

从国内看,制造正从沿海向内地变迁,从更长远的看去,未来的制造中心,会不会在越南、在南非,那么富士康在中国市场上必然面对换型,:由代工向自主研发转变,由单一电子制造向多元化产业转变。

自主研发和使用机器人代表着智能、高端、科技,是“科技富士康策略”的有力支撑;是现有代工产业价值链的延续和升值。富士康宣传进军软件市场,有一天,我们可能会看到他也出售机器人。

同时也对中国整个产业的影响:因为在富士康周围凝聚了大规模的产业群,富士康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影响、辐射了中下游为其提供服务或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带动地域的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第二:使用机器人有利于提升富士康科技品牌和雇主品牌

从 “13跳”以来,人们一提富士康,都想到它是“血汗工厂”的形象,利用中国政府优惠的政策和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却只获得区区微薄利润的中国代工工厂。这样的企业形象,如何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如何获得中国产业工人的认可,试想,身为人父母的,谁愿意把子女送到这样的工厂做工?此举可以向外界放出信号:富士康已经不再是“血汗工厂”。关于提高科技品牌,前面已有论述,这里重点谈雇主品牌。

目前,在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时间的重复劳动,很大程度上已将人变成机器。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此种用工模式的必然后果,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风险。想起当年在制造业做HR经理的经历,看到员工脚肿的、人疯的、哭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富士康拟用机器人替代部分重复性、危险性人工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意义。

自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管理理念的人性化,管理手段的弹性化,越来越注重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把人仅仅当做生产要素。富士康提出这100万台机器人将主要用在喷涂、焊接、装配等工序上。这些工序重复操作多、比较单调枯燥、且功能相对简单。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员工的职业生理和心理健康,让员工从事更复杂、内容更丰富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是能提升员工的满意度的,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质量的提升。

机器人计划的顺利推动,也将有利于富士康对产业工人的吸引,确保公司发展。

第三、使用机器人会促进产业工人升级、不会带来大面积工人失业。

7月29日郭台铭称,未来3年内将新增100万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主要用在喷涂、焊接、装配等工序上,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减少员工从事高温、低温、高压、辐射、重复等极端环境的工作。所以,从定位上来说,富士康机器人不是为了裁减雇员,而是为了减少员工枯燥、简单工序的重复程度。

机器人代替人工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从短期看,这可能造成富士康内部劳动用工的减少,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人员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摆脱基本的制造工作。把员工从重复而乏味的任务转向附加价值更高的制造岗位,同时更有趣味和创意的工作可能会因此产生。实际上,计算机的普及解除了我们生活中不少繁重的任务,创造了新的就业种类。

从国内产业发展上看发展不均衡,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全面代替人工还不现实,经培训后仍不能从事相关工作的普工,并不会失业,而会在产业内进行分流,解决我们整体产业工人不足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比上世纪90年代明显放缓;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降低老龄化趋势初现;2013年以后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劳动力贵不贵,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没有的问题恐怕更加严峻。自2004年“民工荒”以来,企业始终面临的是人力不够。

现有产业工人必须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提高职业技能,以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单靠企业强化员工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并不现实。尽管地方政府也做了一些劳动力职业培训,但与企业的需求相比,差距依然相当大。未来看,地方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应加大劳动力职业培训的投入。延长产业工人从业年限。

最后,郭台铭也表示。富士康并未打算裁员,“我们在深圳即将转型,包括观澜,拥有5个中心1个基地。所以将来我们深圳的40万同仁会变成40万个工程师,40万个管理师,40万个规划师。”

第四、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人力资本效益。

2010年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在劳动关系方面来讲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发生的诸多极有影响力的劳动法律事件已经宣告了在珠三角地区使用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

富士康在2010年6月间两次调整深圳园区的人员薪资,先是一线作业员的标准薪资无条件提高到1200元/月;接着公布经考核合格的作业员及线、组长的标准薪资上调为2000元/月,这还仅仅是薪资的调整,加上加班费、保险等福利在内,人工支出每月将超过3000元。按加薪结果粗略地估算,富士康的人工成本涨幅不低于30%,但富士康代工的整体利润仅有3-4%。成本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深圳龙华园区,一条生产线3个工人三班倒,一年的支出在10.8万元以上,如果这3个工人的简单重复劳作工序可由机器人所代替,一台成本10万元以内的机器人投资无疑相当合算。加之人工与福利的费用是每年都会有强制的政策性的调整(最少按照13%的增幅),但是机器人是不需要加薪的,是不需要提供高温津贴的,是不需要购买养老保险的,是可以24小时工作的。如果按照一个机器人可以使用5年寿命算,远比人工成本低得多。

今后随着我国人力成本呈上升趋势,而机器人随着规模生产、技术提高等因素,成本将是逐渐降低的,从成本角度考虑,使用机器人肯定优于人工,而这在制造业来说也是一个整体趋势,所以说富士康以机器人替代工人劳动是理性应对的具体表现。

第五、富士康拥有机器人研发自主产权。

富士康牌的机器人是富士康完全自主产权的产品,早在2006年富士康参加深圳的高交会的时候,就首次展示了自己的机器人,彼时,作为富士康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机器人原型—“富士康深圳一号”深情款款地在展台上演奏了中国名曲《茉莉花》,显示了相当的复杂工艺操作水平。而富士康表示这100万台机器人是不会从外购买的,是由富士康SHZBG(Super Precision Mechanical Business Group,鸿超准产品事业群)自主研发及制造。来自富士康官网对SHZBG的介绍称,该事业群成立于2007年,掌握世界领先的精密模具设计制造、机器人 & 自动化设备机构/控制系统研发、光电/光通讯技术、塑胶/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等。这意味着富士康追求的从“制造的富士康”迈向“科技的富士康”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还在加快中,我认为富士康是中国OEM类型的民营企业的榜样!当代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了成熟的产品运作经验、有了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队伍,要想获得持续竞争力就必须考虑转型,有自主的品牌,有自主的产权,有核心技术,实现产品升级、产能提升、产品结构调整。从而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和发展空间。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芙蓉姐姐都瘦了,我们还好意思胖吗?”---“富士康都走向科技化了,我们也得反思如何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