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中国式管理禁界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08-04 浏览

  如今,有些知名学府、管理学院在讲授“绩效管理”。简单地说,绩效管理就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均围绕着事先计划的“绩效”而展开。不成吗?是的。第一,绩效管理把人变成了绩效的奴隶,是计划经济模式,与计划管理无异。第二,绩效管理是“投入与产出理论”即“量、本、利关系理论”的衍生品,是短缺经济的产物。第三,由于“绩效”产生始终滞后于已经形成的事实,因而也就自然具有了“事后诸葛亮”的性质。第四,由于它需要把“绩效”分解到每一个部门,而“部门人”又不可能对公司的整体效益负责,这也就自然造成了“部门利益”纷争,并造成了在公司整体利益受到损失的前提下,还得向已完成“绩效”的部门予以奖励等。

  1、绩效管理,管理计划

  提到“绩效管理”,就不能不提“绩效”,因为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围绕着“绩效”而展开、而进行的一种管理。在这里,我很遗憾地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所谓的“绩效”其实是压根就不存在的,原因是它是管理者根据历史再加上自己对未来的想象“计划”出来的,而在尚未实现之前,它是虚的或是压根就没有的。而且,还可以肯定,实际得到的那个“绩效”均始终滞后于已经形成的计划,因为所谓“绩效”是“管理”出来的。但是,事实上是,“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变化”。因此,围绕“绩效”便产生出许多矛盾。

  (1)绩效计划,根据不足

  大家知道,所谓“绩效计划”是根据上一年度企业状况,再加上来年“可预见”制定出来的。这也就决定了这个“计划”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第一,去年的一年已经过去,其数据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肯定与来年不同,因为任何一个人、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同时“走过同一条河”,何况过的不是同一条河。其次,企业始终存在并运动于一定形式与意义上的市场中,而市场这东西常常不以企业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

  以上两条也就决定了所谓“绩效计划”其实是某些管理者意识的产物,压根就无法将企业自身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因素、影响考虑进去,考虑清楚。尽管,能够尽可能多地考虑一些,但由于企业、市场均在变化中,于是,围绕着这样的一种“计划”而展开工作,并实施管理那就要出问题了。如果没有错,所谓“绩效计划”与前社会主义国家所搞的计划经济下的“计划管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表现为各个部门“事先”编织出一个所谓的“成绩单”,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单”,对行业、企业下达“计划书”,而后企业、行业根据“计划书”来实施管理。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是的,因为“计划书”在前,而企业的实际运行在后,也就是说“计划书”既没有把企业的变化完全考虑进去,亦不能把市场的变化因素一并考虑进去了,可以说与参加奥运会的各国代表团“事先” 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成绩”是一样的。

  至于说“绩效辅导”,无疑就像各国体育主管部门事先组织、召开的一个“动员大会”,就算在这个“动员大会”上有取胜的方法、策略,有对取得成绩人员的奖惩与兑现机制,用它又怎么能保证在具体的竞赛过程中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难道成绩的取得是由“计划书”决定的吗?大家知道,计划永远都赶不上变化,成绩的取得不只取决于自己的水平,还取决于其他国家运动员的水平。如此“计划”当然靠不住了。

  (2)绩效考核,事后诸葛

  至于说“绩效反馈”或“绩效考核”,我以为那就是一种靠不住的东西了,因为“计划”靠不住,所以根据靠不住的“绩效计划”而形成的“绩效反馈”或“绩效考核”那就更靠不住了。这是因为,不仅“绩效计划”靠不住,而且还有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绩效计划”而造成“绩效反馈”或“绩效考核”的弄虚作假。为什么?就因为从“绩效计划”的制定开始就是一个“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过程。

  毫无疑问,所谓“绩效计划”就是一种试图用意识来决定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市场变化的东西,否则就谈不到“绩效管理”的问题了。请问,什么叫“绩效反馈”?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能“反馈”吗?也就不要说“绩效”一旦发生并用于“反馈”黄瓜菜全都凉了。大家至少应该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绩效产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后,而一个产生于经营管理之后绩效,又何谈什么“反馈”,又凭什么作为“考核”依据?

  至于说“绩效奖励”,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就更是一个要多讨厌就多讨厌的东西了。这是因为,“绩效”必须得分解到每一个部门,而每一个部门只需要对分解到本部门“绩效”负责就行了,可以不考虑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于是,便出现了在企业亏损的前提下,还必须得对已经完成了所谓“绩效计划”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于是乎便在美国出现了一个快要倒闭的金融企业,还得向其部分高管兑现奖金的怪事。

  这显然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试问,实行“绩效管理”为何会出现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不就是由于在美国的一些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实行的是“绩效管理”,而没能把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变化因素提前考虑进去?不就是由于所谓“绩效”始终都滞后于已经形成的事实?不就是由于所谓的“绩效”是几个“天才”拍着“脑瓜子”编造出来的?而更为严重的是,“绩效管理”把人们都变成“绩效”的奴隶。

  2、追逐超利,后患无穷

  如今还有人对市场经济有误解,误以为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产生的社会丑陋现象是由于我们搞了市场经济。社会丑陋现象是市场经济造成的吗?我以为,社会丑陋现象不仅不是市场造成的,而且,市场还是市场社会丑陋现象的制约因素。因为市场不是别的,而是一切经济事物运动规律产生的场所;反言之也就是说,社会丑陋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吧市场经济实行起来,缺乏对市场的监管,缺乏一套需要不断创新、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由于人们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这一点,绩效管理是脱不了干系的。

  (1)丑陋现象,利益驱动

  有人说现在的一些社会丑陋现象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我们实行了市场经济。我以为,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错在哪里?错就错在,一些社会丑陋现象之所以会产生,是人们追逐经济利益的结果,虽然不能说与我们搞市场经济一点联系都没有,但可以肯定,与市场经济只有间接联系,而没有必然联系。大家知道,在解放初期,中国尚未实行起来市场经济,但是,刘青山、张子善这些腐败分子就已经产生了。

  如此,人们凭什么把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产生归罪到市场经济的头上?大家又知道,在封建社会,人们连什么是资本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都不知道,可是,也有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产生。不仅如此,我甚至固执地认为,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仍然会有社会丑陋现象的产生。为啥?就因为社会丑陋现象与人们追逐经济利益有关而与市场经济无必然联系。因此,把一些社会丑陋现象怪罪到市场经济头上是没有根据的。

  不仅没有根据,我甚至认为,说这些话有混淆视听的嫌疑。谁能跟我保证说,只要我们放弃了市场经济一些社会丑陋现象马上就会消失?可以肯定,谁也不敢给我“保”这个“证”,因为在我们还在搞计划经济之前造已经有各种社会丑陋现象产生。为什么?就因为追逐各种经济利益古来有之,与是否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与什么有必然联系?当然与人们追逐名利有必然联系了,但追逐名利可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儿。

  换言之,只要人们不放弃名利,一些社会丑陋现象就会发生。或许有人会说了,你不让人们追逐名利成吗?那不就等于让资本失去增值的本质一样的难?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也。大家知道,在很早的时候我中华始祖就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思想?当然是科学趋利的思想了。什么叫“科学趋利”?当然是不盲目地去追逐名利的意思。比如“旱则辎舟,以待来时”等。

  (2)逐名追利,后患无穷

  或许有人又会问我:作者又如何解释产生于股票、期货、资本、商品市场上的一些弄虚作假,投机倒把行为?如果不是由于我们搞了市场经济,上述现象能产生吗?诚然,产生不了,但是,我要说的是,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现象,并不是由于市场经济有什么问题,而恰恰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制度缺陷造成的。换言之,如果在搞上述各种市场前就已经把与之相关的各种经济制度、法律法规构健了起来,让一些弄虚作假,投机倒把的人钻不了孔子——注射了疫苗——上述现象也就不会发生了。

  即便仍然不能完全防止、避免,那么发生弄虚作假,投机倒把,由于提前就把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构建了起来,不法分子也不会钻太大的空间,因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即便仍然不能完全禁止、杜绝上述丑陋现象的发生,那也不是市场经济的错,而一定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在退一万步说,即使有人认为上述仍然不合理,仍然应该禁止、杜绝,那也不能说是由于市场经济有问题。

  什么有问题?当然是资本经济、资本制度有问题了,而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又有什么干系呢?为什么我就是不承认市场经济有问题而一定要把责任推到资本经济、资本制度的身上?因为在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上,未有场或者说唯有“广义场”是一种具有规范性质与意义上的场,因为场非别物,正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产生的场所。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均产生于“广义场”。

  场为何要规范在场中运动的事物?不就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有秩序?不就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有规矩?而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运动之所以有规律,不就是由于在场的作用于制约下形成的?再问,各种经济社会制度是这么健全起来的?不就是有人已经或视图违反经济社会规律而被社会场、经济场发现?

  由于下一讲我将详细阐述,作为经济工具、手段市场经济的意义和它的伟大贡献,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3、利字当头,埋下隐患

  我以为,“绩效管理”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它把“绩效”或“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企业资本的可持续增值,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抛在脑后了。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当一个管理者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了那个“绩效”上了的时候,他还能顾及到企业资本的可持续增值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然而,更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一个人的目光一旦集中在了“绩效”上的时候,其世界观、经济观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会自觉不自觉地做一些反科学、反规律、反原理、反人道、反天道的勾当。

  (1)绩效当头,难免犯错

  谁也没有说企业追求“绩效”就不成,否则将无法解释人们为什么要创办企业,国家的税收将从哪里来。但是,如果把“绩效”放在企业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并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围绕着“绩效”而展开,那就大错而特错了。错在了哪里?错就错在,他们不知道或知道而忘记了人们之所以要追求“绩效”,均是为了企业资本的可持续增值,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决不是为了增值而增值,为了发展而发展。

  或许有人会说,不能实现增值的资本能实现可持续增值吗?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吗?诚然,实现不了,但实行“绩效管理”的人还应该知道,如果不是为了可持续增值,资本也就自然是去了增值的意义;如果不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也就是去了发展的意义也。而无数的事实似乎都可以证明,几乎所有企业的亏损和持续亏损,经济危机和可持续危机,全发生在他们追求巨额利润、巨额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我以为,次债危机之所以会发生在美国,决不是由于美国人不聪明,而一定是由于美国人忒聪明了。如此聪明而强大的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债危机?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把利益看得忒重。

  先不说他们的一些企业家,就说他们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动辄说什么“国家利益”,而把别人的“国家利益”给践踏得干干净净了。就你们美国人有“国家利益”?就你们企业有“企业利益”?请问,谁又该为部门的“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埋单?为什么我一定要讨论这些问题?因为我想告诉大家,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把管理都建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所谓“绩效”上,那就国无宁日,企亦无宁日了。

  可以肯定,正是由于美国的一些金融家对盲目追逐“绩效”,为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金融海啸埋下了!当然了,与他们一直标榜的所谓绩效管理思想的风行,不误联系也。不仅如此,我看瑞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因为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就诞生于美国的那个“机制设计理论”的创立者们。这是因为,所谓“金融衍生品”,就是在“机制设计理论”的指导“衍生”的。

  (2)利益熏心,作茧自缚

  请问,发生于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次债危机是怎样产生的?不就是由于美国的金融机构或机构投资者发放了不该发放的贷款?不久是由于他们想赚不该赚的钱?全世界的人民难道都是傻子而只有美国人聪明?全世界的金融企业的员工都是蠢材而只有美国高盛、索罗思等人是人才?也忒不自不量力了。难道人类经济社会走到今天都是由美国人、美国金融家创造?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仍然提向美国、向欧洲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是美国在趾高气扬,还是中国人缺乏自信。

  请问,美国人为什么要搞“金融衍生品”?如果不是为了追逐所谓的“利益最大化”,不是为了追逐不合实际的“绩效计划”,他们有“设计”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必要吗?他们难道不知道接受贷款的人都是些缺乏偿还能力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比谁都知道,尤其是那些“设计”出“金融衍生品”的人就更知道了。既然都知道,为何还要“设计”?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是由于他们被利益“熏心”了。

  何谓利益熏心?难道不是只能看见“利益”或“绩效”,而就是看不到蕴藏于“利益”或“绩效”背后的一些恶果的一种经济管理现象?不久是把管理者都变成“绩效奴隶”或“利益奴隶”的作法?这样的管理法难道还有“先进”可言吗?如果继续让这样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甚嚣尘上下去的话,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世界还有不发生亏损、经济危机的可能吗?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今天还有人主张人们学习绩效管理?

  管理为什么就不能“藏利于民”?企业为什么就不能“藏利于消费者”?管理,难道仅仅是一种剥削劳动者劳动、欺诈消费者权益的工具?这还叫“管理”吗?怪不得有人会说“管理不是以门科学,而是一种艺术”呢!原来,他们的所谓“艺术”就是“骗死人不偿命”的一种作法,就是一种让人们唯利是图的方法论!如果让这中管理思想、方法可持续下去,可以肯定,一个又一个的美国式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

  4、管理绩效,埋下危机

  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就是增值,而绩效管理无疑不是实现其增值的一种手段。但是,不能不说,正由于实行了绩效管理,才敲响了资本增值的丧钟。事实证明,一切企业亏损、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产生都与人们过度追逐“利益最大化”有关,而不知利益的源头是老母鸡而不是老母鸡下的蛋。我以为,所谓绩效管理无异于杀鸡取卵。这种管理方式的致命缺陷就在于,把经营管理者用利益的链条捆绑起来,而把公司打造成专门用于“杀鸡取卵”的机器,而不管杀了鸡就会失去卵。于是,经济危机的怪物逃出魔瓶。

  (1)资本增值,无可厚非

  大家知道,增值是资本的本质。现在我要说的是,增值不只是资本的本质,也是其他一切事物、物质共有的本质。生物学意义上的增值自不必说,而在非生物界,增值现象亦普遍存在。谁能说“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不是“质量增值”的过程?这一点如果大家否认不了的话,就没有对资本增值感到惊讶的了。因为资本增值只是万千事物、物质增值现象的一种,是事物、物质共有的共有本质。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开始向我发问了,你既然说增值是万事万物都具有的本质,那你为什么还要否认绩效管理呢?这不是在自相矛盾?大家知道,所谓“绩效管理”,无非就是一种围绕“绩效”而展开、而进行的一种管理而已,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实现其资本增值。这难道错了吗?如果没有错,那你为啥要否认为增值而实施的绩效管理?我的回答是,追逐绩效本身没有错,错在作为管理者,决不能做“绩效的奴隶”。

  尤其是既把绩效当做管理的出发点,又把绩效当做管理的落脚点,达到唯利是图程度的时候,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管理者一旦走到那种天地,管理者常常会忘记被管理者同样也需要增值的本质。难道只有管理者需要增值而被管理者就不需要增值了吗?如果管理者只顾自己增值的话,劳动者的权利、消费者的权利谁来保护?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一旦管理者陷入盲目增值怪圈,就会见利忘义。

  而见利忘义的结果必然是,企业资本的不能实现可持续增值,经济社会的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谁总愿意与一个利益熏心的人打交道?谁愿意总与一个只考虑本国、本民族、本企业利益的人打交道?难道地球、市场是你的而没有别人的份?难道地球资源、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难道地球生态的恶化和灾难只对别而就不对自己发威?世界上有这样的辩证法吗?这就是我之所以要否认所谓绩效管理之因。

  (2)不当逐利,埋下祸患

  一些企业之所以会破产,一些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会不可持续,并出现了负增长,可以肯定,与这些企业、国家所实行的绩效管理,即与他们一直在追求所谓“利益最大化”不无联系也。千万不要以为企业亏损与持续亏损,经济危机与持续危机是一种正常现象、自然现象,与管理者追逐所谓的“绩效”没有任何关系,而事实上是,企业亏损与持续亏损、经济危机与持续危机不仅与追逐绩效有联系,而且有必然联系。

  现在在经济界、管理界就有一种认识,认为经济危机是有周期性的,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承认、是否理解,当某一经济体或世界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或一定时期的时候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而且还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以为,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同一市场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是由管理者决定,一个国家或世界经济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同样也是由管理者决定的。

  如此,凭什么说企业亏损的产生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周期性”?难道经济是月球、地球、太阳?如果是,那为什么世界上有基业长青的企业,有相对稳定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存在?我承认,由于世界经济不是由某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决定,而是多国管理者共同管理的结果,但同样也不能否认,企业亏损和经济危机是“人为”而是“自然发生”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人就没有经济。

  假如美国人没有为我们发明“次级贷款”,有“次债危机”的爆发吗?就算有,那也不会是美国,而应该是别的国家,而且一定是曾经发放过“次级贷款”的国家。并且,还可以可定的是,里面一定有一个“发放次级贷款的时间”和“次债危机爆发时间”前后顺序的问题,肯定不会出现“先发生次债危机”和“后发放次级贷款”的“逆变程序”。以上完全可以证明,正是“绩效管理”,才敲响了其资本不可增值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