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瓶颈的误区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08-01 浏览

        背景资料

  在《商业触觉训练:清华大学《设计管理》系列讲座》里,我谈到“任何眼见的事实,只是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只是十分之一,我们要了解冰山的本质,便能洞见隐藏的十分之九”,这是我做富二代训练的“洞见”游戏,很多朋友很感兴趣,要求我讲得详尽些。

  泰坦尼克号和冰山的死亡之吻

  我对冰山发生兴趣是因为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被詹姆斯。卡梅隆的豪华巨制吸引之余,更被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死亡之吻的种种诡异所震撼。

  那时候,适逢中国有多家超豪华企业,如泰坦尼克号一样,一夜之间全军覆没。而我,则刚开始涉足管理咨询业,整日沉迷于研究分析企业败局——很想知道导致企业覆没的“问题冰山”是什么。

  《泰坦尼克号》让我醒悟到,我原来的研究分析,大部分不过是就现象分析现象,无法窥视潜藏在现象背后的根源。

  对于曾经成功的企业和人,就如有经验的船长,往往都有能力透过“现象”,顺藤摸瓜了解“根源”,但为何还是会与“问题冰山”发生死亡之吻?

  不是他们不知道“问题冰山”所在,而是没有足够的资源或能力解决——既要解决“现象”,又要解决“根源”,这个平衡点很难把控。

  南极愚公新解

  如何解决“问题冰山”?

  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候学过的“愚公移山”。

  假设愚公是南极渔民,家门口有两座冰山挡着他和村民出海打渔,愚公会怎样做?

  当然,肯定是号召全体村民齐齐铲冰山!

  河曲智叟笑他白费功夫,愚公长叹一声: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的误区

  愚公在这里有几大误区。

  首先,愚公假设他的人口资源是无限的。

  即使愚公香火鼎盛,子孙能延续到现代,适逢计划生育的国策,也会人丁单薄,加上现今的年轻人不愿生育,愚公的移山计划便可能会无以为继。

  其次,愚公认为“山不加增”,这是缺乏科学常识的。地壳每时每刻都在变动,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

  如果愚公移的是冰山,结果则更明显:这头铲了,没过多久,那头又冒出来了。

  但我敢肯定,愚公是不会知道这种重复的现象是大自然规律所致,多半会以为是村民能力不足,或缺乏责任感,甚至怀疑某些坏蛋在故意捣乱。

  第三,哪怕愚公子孙繁茂,有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他的资源摆错地方,也是无济于事。将焦点放在解决露出来的冰山上,而没有察觉潜藏在下面的问题——滋生问题的根源,结局就像Titanic一样,尚未碰到露出来的冰山,就已经触礁死亡了。

  (注:环保问题暂不在此讨论)

  将冰山劈开

  也许有人说,愚公是不存在的,愚公移山只是神话寓言,毛主席当年号召我们学习的,是愚公移山的坚毅精神。

  但是,我想说,在现实中,愚公的思维模式比比皆是,大部分机构和人,都是用愚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冰山”。

  梅艳芳80年代的首本名曲叫《将冰山劈开》,爱情版的愚公,精神可嘉,徒劳无功。

  2005年,我和团队为一家港资OEM工厂做品牌储备干部训练,有感于当时珠三角劳工短缺,招人难,留人更难,我借“问题冰山”原理,写了以下的文章,对机构的人力资源重塑提出了建议。

  特别声明

  我记得中学物理课,老师说冰与水的比例是1:7,于是,在写《商业触觉训练:清华大学《设计管理》时,我写“冰山一角”是七分之一;

  助手gary说,应该是八分之一,并信誓旦旦地说已经百度过了,于是,我便将“冰山一角”改为八分之一;

  文章发表后,喜耀学校的李光强老师(教物理的,不能不听)特意发邮件来指正:因为冰的比重(密度)是纯水的十分之九,故冰漂浮在水面上时,有十分之九浸在水中,露出水面的占整块冰的十分之一(如果是漂浮在海面的话,则露出水面的稍微大于十分之一,因为海水的密度比纯水的稍大)……

  于是,我在这篇文章里,又将比例做了调整,变成“十分之一”。

  助手问:清华那篇要不要纠正过来?

  我一想,算了,反正我教的不是物理,谁要正确答案,最好自己去冰山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