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入分配改革,至少可以有这样三点基本疑问:为什么要改?改什么?要怎么改最好?在此,我们不妨从某个体的“心路”轨迹说起:某社会个体,面对毫不奢望自己能够买得起房子的房价,身为低收入者尚暂能尽量心态平和,因为房价再怎么下跌,一时半会儿也达不到其可以承受的上限,所以小心收藏起期待静观其变。然而,如今连房租都涨起来后,一如大多数低收入者实在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房市,你太过分了!遗憾的是,不单单是房市过分了,就连许多写字楼下的7-11便利店,也开始让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郁闷起来:每样午餐副食多数涨价0.5元,原因是北京市的最低工资基数上调了!
要知道,这不过是北京宣布上调最低工资基数的第二天,接下来的两周时间,继大蒜、绿豆、猪肉等价格此起彼伏之后,奶粉、蜂蜜、银行跨行取款费等各种各样的消费涨价纷纷出台,且不论涨价原因、上涨几何,作为承担者来讲,一如该个体的低收入人群大抵无奈却彻底愤愤不平了——为什么什么都可以涨就是自己的工资死死不涨?
面对如此现实,身为社会个体的低收入者(占大多数),只有开源节流两条道路可以走,而实际操作起来,节省开支乃是必然,此外是做些兼职、赚点外快?那要看精力等允不允许!而要求老板涨工资,企业有话讲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也在上涨,国家提高最低工资基数、提高社保缴费基数、提高缴税率……企业生存、赚钱容易吗?利润岂是想有多少就能有多少的!
个体若不接受甚至不认同这种解释,或者接受但依然为生计所迫要求工资必涨,怎么办呢?跳槽吧,可是圆满达成目标的幸运儿不多 .组织集体协商或者罢工?工会有多大的能耐,作为单个个体来讲,这个饭碗到底是要还是不要?要知道,工会出面帮农民工讨薪尚且困难重重,面对涨工资的诉求估计是在基本保障之外的又一重任务了。
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来讲,当然要通盘考虑更多因素,比如财政收支状况、收入主要渠道、各次分配比重等等,但社会个体和企业的思路自然要作为参阅资料,所谓“顺应民意”是也。物价、税收、社保等因素和渠道之外,上调最低工资/社保缴费基数、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等或出台、或在酝酿之中的政策,大概亦是对民意的推演,且被视为此次改革的原动力和目标。
只是没有想到:政策尚且没有完整出台,最想照顾的低收入个体没有被保障到,反倒是那些以企业为后台的商家们在夺食。至此,似乎改革和初衷有些背道而驰,需要综合更多因素,继续深化并完善其他的配套制度。
上述推演,弥补本期报道中对个体报道的缺失。接下来的深入报道,将是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角度的回答,他们不仅深度解读了改革的缘起、内容,直指当下收入分配制度的症结,还从不同立场给出设想和建议,值得企业及政府部门借鉴。笔者也在此次专题终结之际,尤其想进一步质疑政策制定者:此次改革的原动力和路径确实找对了吗?尽管那些政策还在深度酝酿,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也并不愚昧,但如果还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且不如停下来想清楚。要知道,单纯倾向于保障社会个体或者企业个体,并不可能真正解决双方对立和强弱格局,反倒是本着平衡的初衷,才有可能让变革变得现实可行,并且起到想要的效果:于个体、企业、国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