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明明是自己想要的,然而上司改变了这一切,不仅让工作变得痛苦不已,甚至让人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道路都产生了怀疑。木木和秦特的困惑,在职场中比比皆是。盖洛普的调查数据发现,75%的人离职都是因为上司。上司,已经成为职场中最大的困扰来源之一。
靠运气得到一个好上司的情况不是没有,但几率不大。即使像木木有幸碰上了一个愿意给她机会从行政转向编辑的总编辑,也难保不会来一个新的领导打破这一切。所以很大程度上,我们没法控制谁来做上司,只能首先努力适应上司。
要适应上司,需要换位思考。
上下级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很正常,毕竟两个不同的个体,思维方式、行为风格,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同。上司更多的考虑全盘,下属更多考虑局部,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个人目标要实现。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处在执行层面的下属就会觉得很多事情不能理解。撇开孙社长的管理方式不说,他的“一切向钱看”正是他被任命的原因,所以“钱”必然成为工作中的主旋律。能够换位思考,就能多理解上司一些,做起事情来抵触情绪就会小一些,解决问题的态度也会更积极一些。
要适应上司,还需要在上司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观念。
最常见的误区是认为上司无能,所以试图越过上司表现自己。事实上上司往往不是真的无能。能成为上司,必然有过人之处,起码他很好地适应了所在的环境。李处长“无能”还能稳稳当当地做领导,并且无声无息地阻挡了秦特的两次发展机会而没有任何后果,这都说明他真正清楚这个环境的游戏规则。所以千万不能存有轻视上司之心,应该多思考他为什么能够坐上上司的位置。
即使上司真的无能,坐视他自曝其短也不是明智的行为。职业人的升迁,很少是通过证明上司无能,把上司从高位上拽下来实现的,只能是帮助上司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自己坐到他现在的位子上。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尽力去帮助上司,保护他的短处。比如秦特可以通过事先和上司的沟通,让上司能够在重要会议上提出比较像样的意见,而不是自己越俎代庖,让上司在他自己的上级面前表现得像个蠢才。再无能的上司都有能力让下属的日子过得不痛快,其结果就是不断地穿“小鞋”和想方设法破坏下属一个又一个大好机会。
当然,不是所有的上司都能适应。当冲突的核心涉及最深层的价值观,即个人所抱持的最基本观念和行为准则时,人很难改变或者不愿意去改变,调整起来就会非常痛苦。木木其实已经体现出了非常职业的态度,努力服从新领导,然而还是适应不了,原因就在于和孙社长在价值观、为人行事的基本观念上南辕北辙。对于这种无法调整的冲突,木木应该考虑离开。职业本身是自己热爱的,是上司和自己“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换一个上司,让自己能真正从事喜欢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通过应聘时的交流识别出什么样的领导是和自己“臭味相投”的,起码在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应该不难。
然而,和上司之间的问题并不一定完全是因为上司,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是环境,也就是文化或者体制是否适合自己。
环境是生长上司的土壤。秦特的境遇让人同情,李处长的做法也让人齿冷,然而秦特却没有认识到,这个环境从本质上是保护李处长这类人的。秦特所骄傲的自己的才能并不是在这个环境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起码大领导不会因为秦特的才华而出头打破单位的平衡。所以选择上司固然重要,选择环境更加重要。如果秦特能早些考虑到环境的特点,包括公务员流动不太自由这一点,就能更全面地评估公务员的工作,更好地指导自己在单位如何行事,也许就能避开现在的困境。
只是人在职业生涯中总是逐步成熟的,困境出现的时候往往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放弃了从头再来总觉得舍不得。但是考虑沉没成本没有意义,我们更需要关注现在和将来。
秦特应该重新评估自己是否具备在这个环境中成功的素质,是否愿意遵从这个环境的规则,从而决定是走是留。如果留下,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修复和李处长的关系,做一个听话、尽责的下属。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但人的看法总会改变。当李处长觉得把自己管舒服了,就会有希望。如果决定走,前景也没有秦特所想得那么不堪。认真从事过的工作,总会有所积累。在国家部委的要害单位工作七年,积累最多的应该是人脉。如果秦特平时留心,应该有不少的关系可以运用。一个有人脉,有头脑,还有文笔的人,寻一个像样的去处不会太难。也许不能和那些一开始就选对了环境又碰上了好上司的幸运儿比,但只要能找回生活的平衡状态,不至于“积郁成疾”,就是不小的进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