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0-07-13 浏览

摘  要: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就不可能持久;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 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人口经济学中,人力资源指的是全体人口或社会劳动者人数;在劳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劳动人口或劳动力;在管理学中指企业劳动人事关系。因此,人力资源总是侧重表达人力的实体形态或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强调其稀缺性和有用性以及人力作为一种"既存的"或"外生的"资源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将其总结为: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它具有质量和数量两个衡量指数。

  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定义则是在1987 年。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即布伦特兰报告),其具体表述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这个定义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被接受,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人类纠正了传统发展观的错误,批判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论,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综合各种思想,这一时期的所谓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类的各种活动既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引入索洛模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增长动力形式。他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而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要通过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历史和实证研究也充分证明: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二战后日本、美国等国家实行"教育先行"的政策,在加快教育步伐的同时,加大了教育投入,培养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大批人才,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招才引智,从而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有关资料表明:美国在1900~ 1957 年期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 5倍,仅仅使利润增加3. 5 倍;然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 5 倍却使利润增加17. 5 倍。在1960-1978年近20年中,注重人力资本密集战略开发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4.68%,而实施物质资本积累战略的国家则为3.86%.进入80年代,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一方面持续"劳动力充分供给" 的态势;另一方面,深层次的矛盾又使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低素质劳动力过剩,高素质劳动力奇缺,造成各行业对人才需要的"结构性饥渴".从1985年到1992年间,我国的教育投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人均教育费约为8美元,而日本人均教育经费则从1983年的555美增加到1992年的1113美元。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对46个国家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均享有国家教育经济列第45位(倒数第2位)。教育的落后,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我国的文盲半文盲居高,人数达1.8亿;教育普及率低,各类学历人口在同龄人口中的比重:大学是5%,高中是28%,初中是62%;工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专以上占3%,高中占16%,初中及以下的占81%,人力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失衡。教育的落后,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相对缺乏。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员仅占640人;人力资源密度仅为5.1%;在高级经理人员中拥有学位的人员所占比重如下:美国和日本都是85% , 法国为63% , 德国为62% , 而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1. 2年,即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这种情况在乡镇企业中则更加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经济腾飞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对策

  1.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

  要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大循环中去。没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就不可能持久;缺乏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把它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大局下行动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教育的投入,普及中初等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要协调一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优势,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充分依靠和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使系统内外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2.发挥市场和利益驱动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要使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充分利用利益驱动机制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单位用人要尽快与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接轨。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建立人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是人才战略的主干。建立人才市场,就是要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采取市场配置为主的方式,使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达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潜能。要模拟建立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市场,优化内部配置,并建立灵活多样的分配报酬体系,经济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率,使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结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组织管理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基本环节: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这三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的有机整体。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必须与单位的发展规划相协调,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组织、管理和实施,长远谋划,系统组织,分步实施。

  4.建立激励和考评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激励是对人才行为动机的激发,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动机,把他们的行为动机引导到与单位发展目标一致,把人才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引导到为单位发展作出贡献。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以内激励为主的原则,从各方面对人才的行为实施激励。努力营造公平、合理、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人才创造力、业务和管理能力、潜力、工作绩效等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把考评结果与管理使用人才相结合,辅之以配套措施,使之产生良好的效应。

  5.实施人力资源的风险性管理抢占竞争的制高点

  谁拥有前沿的知识,谁就占有竞争的制高点。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单位战略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成功有极大的关系。企业竞争的胜利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胜利。管理大师杜拉克在其名著《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指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着部分生产工具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由此可见,做好"知识工作者"的战略性开发与管理尤为重要。对企业而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人力资源部门要上升为战略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实施人力资源的风险性管理,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教育的投入,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倪志远,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人才资本投资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6)。

  赵曙明、陈天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人力资本投资[J]江苏社会科学,1998(1)。

  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