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农村还将有1.2亿人以上的劳动力将要向城市转移,为了解决这个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要以统筹规划为重点,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4月2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国务院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如是说。
而此前,全国人大农委于去年12月至今年4月间就农民工工作情况做了专题调研,在其所形成的《关于农民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更进一步建议要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同时提高经费的投入效率。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部分企业‘招工难’和相当数量农民工‘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报告指出,化解这一矛盾,核心在于加大对于农民工的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在家务农,不懂科技,在外打工、没有手艺”的现状。
然而,从全国人大农委的相关报告中,不难发现培训制度滞后已成为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一个瓶颈。
目前,政府方面对农民工进行的培训一般是务工基本常识培训,“输出地对农民工培训一些基本的常识,到了企业以后,农民工就业还是遇到一些困难。” 参与调研的尹成杰委员表示。
此外,现有体制之下农民工培训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涉及到的政府部门包括劳动保障、扶贫、农业、教育等。“各部门自成体系,未形成统一的资源整合的培训模式,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全国人大农委的调研报告中表示。
针对上述农民工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农委在相关报告中给出了若干建议。
调研报告称,建议制定实施农民工国家培训计划,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同时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进而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菜单式”培训。
此外,全国人大农委的报告还建议,应该加大对于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并在提高经费投入效率的层面多做文章。“现在农民工的培训投入渠道分散,应该整合培训投入资金,实行统一、有力、有针对性的培训。”尹成杰委员认为。
有熟悉农民工培训的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近年来在落实农民工培训经费补贴的制度设计上,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补需方”的,以“扶贫培训券”为代表;另一种经费模式则是“补供方”,以“培训经费直补用工企业”为代表。
杨志明亦表示,未来将“创新培训方式,发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主渠道作用,探索培训经费直补用工企业的办法,实现培训与就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