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管理为何不见业绩?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0-04-16 浏览

 现实中,很多企业也设计了所谓的业绩管理体系,也在极力推行业绩管理体系,但就是效果不彰,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也使一部分企业在“KPI或BSC”这种看似尖端、现代的管理游戏中败下阵来,半途而废。

  当然,业绩管理难见业绩的原因有很多,如指标设计是否科学、是否有指标内涵界定、权重设计是否科学、目标值是否科学、评分标准是否科学、资料来源是否明确、业绩管理流程是否明确、业绩管理操作责任与分工是否明确、是否按照业绩管理“四大环节”(业绩计划、日常指导、业绩考核、结果应用)进行操作,最后就是每个环节的执行是否认真、到位等九大环节,这九大环节的任一环节做的不好,都直接影响到业绩操作的效果。根据笔者多年业绩管理咨询经验对上述九大环节逐一进行阐述,又加了个认真篇,共分为十大篇,本节阐述第一篇即指标篇。

  一、指标的来源

  业绩管理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原因是指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只有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才有可能让业绩管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如何来提炼业绩考核指标呢?

  1、指标的根本来源是战略目标  业绩管理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所以战略目标即为业绩管理体系指标的根本来源。具体的方式是战略推演,根据战略目标一步步推导出各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

  战略推导主要是根据财务模型,结合公司的组织架构,将影响企业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找到,并具体到相应的部门和岗位中,具体的推导见图1:

  ⑴ 第一层指标 投资资本回报率是企业考核指标中综合性最强的指标之一,用于考核具有投资中心的高层管理者最好的指标。

  ⑵ 第二层面指标 企业围绕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需要提高税后净营业利润,在保持税后净营业利润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投资资本的占用,或提高现有投资资本的利用率。税后净营业利润用于考核具有利润中心组织的负责人。

  ⑶ 第三层面指标 第三层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商品销售收入、投资资本周转率。若要提高税后营业利润,则需要提高营业利润率和商品销售收入二项。若要降低投资资本则要提高投资资本周转率或利用率。商品销售收入又可以细分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客户销售收入、新市场销售收入等,这些指标是考核营销系统的核心指标。

  ⑷ 第四层面指标 第四层面包括毛利率、其它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税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运资本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毛利率的提高是营销部门、营运、生产等部门的共同责任,企业其它业务收入的提高是该业务负责人的责任,投资收益为财务负责人或总经理的责任,税务支出为财务负责人责任等,具体指标的责任还要根据企业内部管理权限与组织架构而定,不同公司情况不同。

  ⑸ 第五层面指标 上述财务模型可以根据企业实际进一步分解,根据组织架构与权限落实具体部门与岗位。

  2、指标来源于岗位说明书 岗位说明书是对岗位职责的描述文件,尤其对职能部门(如财务、行政等部门)的业绩考核,其指标更多地来自于其岗位说明书。例如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职责一项内容是“公司员工关系管理”,则基于该职责,考核指标设计“员工关系管理的效果”的定性指标,或设计为定量指标如“员工面谈次数”、“员工面谈完成率”等。

  3、指标的第三个来源是平时工作计划 其实工作计划某种程度上也是职责的具体化,尤其是基层人员的考核,有些月度考核指标来自平时的工作计划,这些内容职位说明书未必全部反映,但又需要纳入月度考核。

  4、指标来自于跨门的项目 有时候公司成立的跨部门问题解决小组,该小组的工作绩效可以纳入参与该项目员工的业绩考核中,当然也可以单独纳入项目考核,日常业绩考核仅考核项目之外的例行工作。

  5、指标来自工作的薄弱环节 即在业绩考核上,笔者总结一个说法,即“哪壶不开提哪壶”,工作的薄弱环节即为该员工的考核重点,这是考核体现考核的宗旨即考核的目标是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