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与创新中不断统筹城乡就业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0-02-06 浏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目标和任务。省委提出:2013年,三亚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领先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基本要求,为贯彻落实省委对三亚的发展要求,近年来,三亚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规划,通过《中共三亚市委关于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全面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三亚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成效
       长期以来,三亚市就业工作主要以城镇就业再就业为主,为贯彻实施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就业方针,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统筹城乡就业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农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培训引导就业、政策扶持促进创业等措施,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引力下,统筹城乡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总量不断扩大。新增就业岗位逐年增多,2004年三亚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为14975个,2008年则达到25130个,增加了67.8%,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不仅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满足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增加。2004年三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全面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统计数字显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2004年参加培训人数为1203人,2008年达到3801人,增加了215%;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2004年实现转移就业4857人,2008年剧增至17537人,增加了261%。
       (三)转移就业人员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一是由低收入型向相对高收入型转变;二是由个体型向集体型转变;三是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四是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五是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经转移培训后的农村青年,已实现从简单的“体力务工”向“技能务工”型转变,有的已进入企业白领层,有的实现了自主创业。
       (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壮大了三亚市农村的“打工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根据三亚市市场用工年平均收入统计,进城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在8000—10000元,是在家务农年人均收入的两倍。以2008年为例,通过加强转移就业培训, 2008年带动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7537人,如按三亚市最低工资标准630元计算,一年可为农村带回资金1.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三亚市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为三亚率先在全省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
       (五)开展创建工作,以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显成效。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三亚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三亚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成立三亚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工作。实施税费减免、实行开业补贴、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积极的创业扶持政策,并安排820万元年度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项目推介、咨询、开发、创业培训、扶持创业社会保险补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六)加强平台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是就业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今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加强村(居)委会一级的就业服务工作,三亚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就业再就业援助平台工作方案》,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的形式,在每个镇聘配5名以上村就业协管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在政策宣传咨询、岗位信息发布、人力资源调查、报表统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面,充分发挥了基层的宣传组织作用,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几点经验
       (一)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三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一民生工程,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系列转移培训就业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并在市人力资源开发局设立“三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同时,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入三亚调查研究,全面规划三亚统筹城乡就业发展。
       (二)加大投入,全面实施。为加快三亚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转移就业培训经费从2004年预算安排50万元增至2008年的350万元,政府投入逐年加大。2008年市委五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共三亚市委关于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意见》提出: 2008—2013年,三亚将投入3.82亿元开展就业工程,其中1.26亿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目前,三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基本由政府全部负担,减轻了农民参加培训的负担,真正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
       (三)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在加大培训投入力度的同时,三亚市不断加大对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地利用广播、报纸和电视等新闻媒体对三亚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政策和外出务工先进典型进行反复的宣传。通过媒体宣传转移就业成功的典型,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励和带动那些曾经有“不敢、不想、不愿”离开家思想的农民,鼓励他们大胆走入城市、融入城市。近两年,三亚市在《海南日报》、《三亚晨报》以及三亚电视台上刊发和播出“阳光工程”就业小明星事迹50余篇次,做到转移就业工作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画面、广播上有声音,进一步加快了三亚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进程。
       (四)不断探索,努力创新。自2006年底起,为了满足三亚市农村农村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和市场用工的需求,三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吸纳社会各界的培训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对承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确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同时,严格培训管理,加强质量监督,对培训合格率、就业率低于50%的培训机构实行淘汰,取消其下年度参与承办培训资格。
       (五)依托职教,提升素质。为加快城乡统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市委、市政府实施教育扶贫、就业移民战略,最大限度地凝聚、整合、优化利用各方面的职教资源,将三所职业学校进行整合,组建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 、三亚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三亚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政策,鼓励未能继续升学、不满足于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渴望取得学历的适龄青年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就业素质,逐步引导偏远山区人口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迁移,目前,技工学校的在校生达万人。
       (六)强化考核,全面推进。为确保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全面开展,三亚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镇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政绩考核范围,由我局每年对各镇的就业发展指标进行考核,实施奖惩,考核结果列入市对镇级的考核运用,有效地推动了三亚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促发展
       随着三亚市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满足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向非农产业加快转移,不仅为地区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还造就了一大批富裕起来的农民,并进入城市安居乐业,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在增强城乡经济活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局势的稳定。劳动力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分布趋向合理、优化,??绩的同时,三亚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三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其它地区民工的大量涌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根据《三亚市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专题报告。三亚在2008—2013年期间需转移6.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机制,加快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一)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解决统筹城乡就业,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协调是关键。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是经济和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各级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效。要把农民进城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好有关政策,支持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为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制定、出台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把就业服务全面延伸到农村、到社区,涵盖全市,逐步稳妥地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建立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将农村失地农民、低收入贫困户劳动力等纳入城镇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三)完善就业培训机制。解决统筹城乡就业,提高素质是重点。逐步建立起以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和民办培训点等为基本架构的培训体系。对未能升入高中、职校、技校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强化就业前培训;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技能;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对需要转移到城镇和外地的劳动力除了技能培训外,根据劳动力需求还进行适应性培训。制定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计划,通过职业培训补贴等形式,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
       (四)完善就业服务机制。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就业服务网格化建设。加强城镇及村级的就业与社会保障组织体系建设,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使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向镇(区)、村(社区)延伸,切实做到“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明确到人”,形成市、区镇、社区“三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二是加强城乡劳动力资源的调查登记工作,掌握城乡劳动力基础数据和企业用工情况,建立城乡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及相关数据库,做好统一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的基础性工作。三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
       (五)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机制,构建创业服务体系,改善服务手段,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全面开展创业服务指导工作,以创业促进就业。
       (六)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就业登记和劳动监察工作制度,对已就业劳动者实行定期跟踪回访,避免劳动者由于实际工作情况与合同内容不符而遭受人身和经济损失。着力解决拖欠工资、收入偏低和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切实维护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反映强烈、又制约输出转移的瓶颈问题。

 

三亚市人力资源开发局(就业局)局长   黎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