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暑期到来,不少大学生开始寻找或者已经找到了兼职或实习单位,打算利用假期时间积累工作经验,挣点钱。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达500多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实习是这些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阶段。本报从今天开始通过一系列报道,就如何防范大学生在实习兼职过程中遭遇的各种伤害,如何依法维护他们的权益,做一些有益探索。
7月19日,记者见到了在北京上大学的晓薇。来自湖南的她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聪慧。因为家境不算很好,她经常找一些兼职工作来做,也遭遇了许多职介骗局。
这次暑期开始前,晓薇在校园里看到了一家职介公司的广告,上面列出了一些大公司的职位和酬金,看起来很诱人。她拔通了那则广告上的电话,与接电话的女孩约见后,女孩要求她先交100元的入会费加入他们的兼职俱乐部,才能带她去公司办手续,为她提供合适的工作信息。女孩还拿出一本写满密密麻麻招聘信息的小本子,说交了钱才能让她看,晓薇拒绝了。
“同学们通过这种方式上当受骗的非常多。”晓薇告诉记者,这种欺骗手段一般都是让大学生先交钱,并承诺提供多条兼职招聘信息,但大学生最后得到的信息往往并不理想,要么工作条件很差,要么是一些没有资质的单位,结果白花了冤枉钱。更有甚者,有些职介提供的兼职信息是假的,往往学生交了钱之后,就再也联系不到人了。
受骗学生都是先付费
几天前,北京林业大学的李晶也被职介黑了一把。她在学校门口接到了一张兼职广告传单,上面有类似“促销员50元一天,演员80元一天,抄录员一份10元”等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职位。她按广告地址找到了那家职介公司,填表后被要求交纳50元的“存档费”,也不给她开收据。第二天李晶再打电话,又被要求再交100元的体检费才能得到工作。这时,李晶再想要回先前那50元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连收据都没有,她只好自认倒霉。
晓薇告诉记者,现在大学生找兼职工作的正规途径比较少,学校虽然有勤工助学部,但一般岗位都是提供给特别贫困的学生,其他学生机会很少。另外就是通过学校求职BBS上发布的信息寻找兼职工作,那里的信息相对可靠一些。
在大学里,大一大二的学生往往是兼职主体。他们寻找兼职工作更倾向于通过校园里职介张贴的小广告,种类一般集中在家教、促销员、餐饮行业等临时性工作。而通过这种方式找工作,被骗或者遭遇黑职介的大学生也最多。
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寻找兼职工作,学生在找实习工作时被职介欺骗的经历要少很多。由于实习是学生学习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实习结束后学校还要求有实习证明和实习鉴定。绝大多数高校都会积极进行实习向导工作,尽可能多地收集可靠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另外的方式还有老师或者师兄师姐推荐、亲友介绍,渠道相对要可靠得多。但由于实习机会同样也非常少,仍然有一部分通过职介找实习单位的大学生受骗,受骗形式与寻找兼职类似。
“大学生寻找兼职或者实习工作时被骗的形式主要以金钱诈骗为主,这一现象在就业压力增大的今年尤为突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主任姜颖告诉记者,不法职介一般都会要求大学生先支付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报名费、入会费、体检费、培训费、保证金”等各种名目的费用,但提供的却是虚假信息或者劣质信息。
七成以上学生放弃维权
姜颖认为,社会阅历浅、不善于辨别真伪再加上急于找工作的心态,是大学生受骗最主要的原因。一家调查网站正在进行的一项的调查显示:认为平时获得的求职信息可靠的大学生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0.8%。
一般情况下,学生个人在遭遇不法中介后的损失在几十元至二三百元甚至上千元。“我们这些寻找兼职工作的学生本身家庭条件都不太好,平时也是省吃俭用。一两百元对别人不算什么,但对我们来说却是能维持很长时间的生活费。”晓薇说。
但大多数大学生遇到这种事情都会自认倒霉,不去追究。调查表明,学生在遭遇了职介骗局后,有75%选择放弃维权,只有25%会选择“闹到底”。
“同学们很多不知道如何去维权,不少人认为维权也要不回钱,是在浪费时间。”晓薇告诉记者,受骗后同学们顶多去跟职介吵几架,根本没什么用。
“大学生在遭遇职介骗局后不去维权,使得不法职介的违法成本降低甚至是零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那些不法职介的气焰。”姜颖说,大学生在受骗后一定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工商部门或者劳动部门举报,使不法职介受到应有的惩罚。
“学生在通过职介寻找兼职或者实习工作时,首先应当辨别这家职介是不是黑职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法教研室主任王向前介绍,正规的职介必须张挂职业中介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另外,职介机构应当明示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收取中介服务费时应当开具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王向前提醒,如果大学生确定要通过职介提供服务,一定要签订服务合同,以保障自身权益。
加强防范杜绝黑职介
近几年,职介行业的发展为求职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成为就业促进工作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法职介和大量的黑职介,影响了职介行业的正常发展。尽管有关部门频频打击,面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非法职介仍有生存空间。
王向前介绍,目前我国规范职介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就业促进法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根据就业促进法,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等。另外,对于职介违法行为以及黑职介的法律责任,就业促进法也作出了详细规定。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如果执法到位,完全能够治理职介违法行为。”王向前说,另外,受骗的大学生如果都能够主动举报,主动监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非法职介也就没有了市场。他建议,大学生找实习或兼职单位,最好先咨询学校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或者由学校负责联系单位。如果自己找,也要找正式的企事业单位,或通过正规中介机构帮忙联系。“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设立非盈利性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兼职及实习信息,是根本解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