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打工勿忘维权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0-01-13 浏览

两个月的暑期正是大学生打工、实习的好时期。但据了解,每年暑期各地几乎都会发生大学生打工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的事件,大多数学生都因为未签订劳动协议或合同而无法维权。暑期打工,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求职勿轻信中介

     “130元/万字,高薪聘请打字员。”“月入上万,XX公司期待您的加盟。”这些具有诱惑力的招聘广告往往能吸引学生们。

       华师大的大二学生小程坦言,不久前她在论坛上看到了招聘帖,就填写了个人信息,并向“联系人”发送了短信。“没想到,我收到了定制手机服务的确认消息。对方声称这是‘必要’的通讯费,公司会在结算工资时给予补偿,但却提出在工作前,只有到指定的论坛上发满500次招聘启示,才会正式分配打字任务。”小程发现自己钻进了骗子设好的圈套里。

       与高年级学生热衷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企业实习不同,大一、大二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中介找到“打工”机会,一般集中于选择家教、商业促销、餐饮行业等本地临时性工作,这也就给了一些黑中介以可乘之机。据悉,与大公司正规但颇为繁琐的实习生招聘流程相比,黑中介通常会利用网络、黑广告等成本较低的渠道散布招聘消息,而招聘的工种往往门槛低、收入高、要求模糊。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应聘时,通常都会被要求支付一笔费用。

       民营企业HR张经理表示,一般正规的企业都会委托专业的劳务中介机构寻找暑期工,或者在各大求职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某职介所的工作人员李女士也表示,暑期正是用工高峰,职介所最近接到不少暑期工的中介委托书。

工作寻最大保障

       不少大学生找到打工和实习机会后,都没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或合同。白领Sally在大学期间就曾吃了哑巴亏。“两年前,我到一家知名外企实习。因为公司名声在外,没想到要签订书面协议。”Sally抱着留职的梦想,苦苦干了近半年,结果不仅没有拿足口头协议的实习工资,还让她因“不能旷工”而错失了几次很好的求职机会。

        人力资源专家Kevin表示,由于暑期打工或实习属于非正式用工,所以可能存在企业不愿意签订用工协议的状况。为此,他建议学生最好结伴打工,或者保留工资单、工作服、上班卡等证据。一旦出现纠纷,就可提供维权人证和物证。

       华东政法大学陈教授也表示,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暑期打工或实习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只能适用于民法。根据民法“谁伤害谁赔偿”的原则,雇用方是否承担责任要由法院判决。“这样做成本高、进度慢、效益低,对大学生来说很不划算。”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唐付强律师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法只调整因就业而形成的劳动关系,在校大学生无法受到劳动法调整和保护。在实践中,大学生合法权益常遭侵害,有的是用工单位拖欠实习工资,更为严重的是实习期间遭遇意外伤害、用工单位推诿责任甚至不予任何赔偿。他建议尽快出台规范大学生实习的专门性文件,对学生与学校、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的界定,并对大学生的权利受到损害时的救济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高校与企业对接

      某国企的人事主管杨先生表示,尽管企业缺人,但普遍对大学生暑期工仍有些心存疑虑。“暑假只有两个月,学生们第一个月上不了手,第二个月刚熟练就要开学了;企业赶订单,需要加班加点,他们吃不了苦。”他表示,如果能够与高校联系,由学校设立专门的实习基地,应该能够更妥善地解决双方的矛盾。

      对此,某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徐老师表示,对于中介或企业临时到学校联系暑期用工的要求,一般不考虑。“考虑到学生安全,我们希望学生能在暑假更好地休息。”但她同时表示,高校愿意与一些著名的企业长期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企业输送更好的人才,也为大学生提供更有保障的实习环境。

      据了解,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尽力寻求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合作。而在学校组织实习之前,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都会事先帮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确保学生利益的最大化。“不过,大学生应把它看成是未来就业的经验积累,多找一些和自身专业相关的短工。”

      相关教育界人士也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各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人才市场、大型用人单位、企业家协会等部门的联系,构筑供需信息网络,为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做好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