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求职也要回说“不”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09-12-28 浏览

求职,一个“求”字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求职者的“弱势地位”。特别是在当今职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某些求职者战战兢兢,不敢说错一句话,不敢走错一步路,生怕得罪了用人单位,导致应聘失败。

  笔者认为,谨慎小心,努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在小节上不过分敏感,不失为明智、务实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顺从和无原则的迁就,面对用人单位某些过分的举动和违法的行为,求职者可以并且应该勇敢地说“不”!

  当遭遇“虚假招聘”时——

  职场复杂,个别用人单位本无求贤纳士之心,却出于某种目的也来凑热闹。一种为“拉大旗,作虎皮”,假借招聘,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通常在报刊上大登招聘广告,急索大批人才,显得似乎风生水起,蒸蒸日上的样子,其实只象征性招一两个人,甚至完全不招人。另一种为“假招聘,真剽窃”,招聘时要求求职者为用人单位的某个项目写思路、定方案、搞策划,然后不招人,免费采用他人的智力成果,实属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对前一种,求职者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长一双慧眼,择善而从,而不要什么招聘都不加选择地趋之若鹜。如果一旦发现上当了,那就联合其他的应聘者或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向媒体揭露,不让造假者再得逞;对后一种,则应积极搜集证据,向该用人单位提出严正交涉,再不行,就向法院起诉,要求其停止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并赔偿损失。

  当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

  有的用人单位具有“店大欺客”的不良心态,其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招聘时高高在上,态度蛮横,甚至轻蔑、嘲笑、贬低求职者,歧视女性,设置不合理的限制,完全不尊重求职者的人格尊严。此时,求职者应该把握一个“度”,一般的态度问题倒也罢了,若是言词、行动过分,建议立即严正指出,要求改正,否则不应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人格尊严是无价的,胜过任何一份工作。另外,近来用人单位有好打听求职者隐私的倾向,而且还打着工作需要的幌子。但是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求职者完全有权拒绝回答与工作无关的无聊问题。

  当合法权益被损害时——

  这种情况最为普遍,求职者经常会遇到。比如有的应聘要求交费,如果是正常、合理并适度的费用还可以交,明显有借此敛财、牟利嫌疑的,就应该明确拒绝;又如交各种名目的上岗押金,事实上这是法律法规所明令禁止的,求职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有的单位虽签订劳动合同,但均为格式合同,条款对求职者极为不利,这时就应该大胆地与之交涉,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求修改,否则就不签。其他如不办理社会保险、违法延长劳动时间、禁止跳槽否则巨额赔偿的用人单位,求职者有必要与之商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必要时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