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0年校园招聘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日期:2009-12-18 浏览

一、单位基本情况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等重要任务,同时还承担着世界气象组织(WMO)亚洲区域通信枢纽、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世界数据中心中国气象学科中心[WDC-D(M)]和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职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前身是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2004年7月12日,经中编办批准为“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开始独立运作,人员编制310名,2005年3月17日,更名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一)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

  1、业务机构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下设通信台、计算机室、网络室、气象资料室(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视频与卫星室、数据应用服务室、系统工程室等业务机构。各业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通信台

  负责国内气象通信枢纽业务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负责气象数据广播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负责国家级实时气象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负责Internet上有关气象信息的自动收集;拓展气象通信网络在气候系统相关领域的服务,力争使气象通信网络成为我国地球环境领域的公用通信网络;承担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通信枢纽任务;履行RTH/GISC的职能,加快相关业务系统的建设,加强对责任区国家的通信技术支持和指导;负责对省级通信中心的指导和管理。

  (2)计算机室

  负责高性能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和高性能服务器的运行管理、维护和用户支持;负责存储检索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和用户支持;负责计算机和通信机房场地设备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承担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负责对下级气象部门的相关技术指导。

  (3)网络室

  负责局大院骨干计算机网络、Internet接入系统、有关单位业务子网的运行管理、维护和用户支持;负责中国气象局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支持;负责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负责全国气象广域网络的技术规划与设计及运行管理、维护;负责全国气象网络的安全管理;负责对下级气象部门进行相关技术指导。

  (4)气象资料室(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

  作为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全国和全球范围的地球环境数据及产品的收集、处理、归档等业务工作;负责国家级综合气象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负责制定数据归档的方案和业务流程,保障原始数据文件和数据产品的完整归档。承担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的任务;负责气候资料分析和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检验、资料插补、序列订正以及气候资料质量评估等业务工作;负责开展探测站网的评估工作,为探测系统规划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下技术指导任务。

  (5)视频与卫星室

  承担全国卫星通信系统和应急通信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承担全国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网和预警信息发布网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承担全国电视会商和视频会议系统及气象部门各类音、视频等多媒体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负责对区域和省级气象部门进行技术指导。

  (6)数据应用服务室

  负责向部门内外用户提供基于数据库和共享服务系统的高质量的数据和产品服务;负责用户需求的收集和分析,制定和完善服务管理规范;负责数据库和共享服务、数据应用和统一数据服务门户等业务的规划、设计,并承担相关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7)系统工程室

  负责研究全国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战略,提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计划;负责气象信息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与总体技术方案设计;负责气象信息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组织;负责信息技术开放实验室的组织和运行,开展气象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近期任务是组织进行雷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的技术设计和工程管理。

  2、职能处室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 、退休干部办公室(筹)等职能处室。

(二)先进的IT设备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国内领先的超级计算中心之一,计算能力一直名列国内前茅。

  中心拥有由江泽民亲笔题名、峰值运算速度达3840亿次/秒的国产“神威”-1高性能计算机。2000年7月25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以国产“神威”-1的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面向社会开放使用,谱写了中国气象局对外免费共享计算资源的新篇章。多年来,在满足气象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面向社会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为石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部门共80多个外部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共享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产“神威”-1高性能计算机 IBMCLUSTER 1600

  2004年9月,计算速度处于国内一流的IBM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安装并投入使用,该系统理论计算能力达到21万亿次浮点运算/秒。该系统不仅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等业务模式运行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研究、模式研发与改进等多项科研任务的主要计算平台。截止到2009年8月底,该系统共有612个用户。另外,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还先后安装、运行了国产银河Ⅲ和曙光并型机,以及IBM SP、SP2、CRAY、HP、SUN、SGI等高性能巨型机。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同时拥有覆盖全国的气象卫星网络和连接世界多国的通信线路。

  (三)承担的重要业务项目

  1、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该项目是天气雷达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工程,是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的收集、分发、处理、管理、共享平台,包括应用软件研发、硬件设施建设以及配套环境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数据收集与分发系统、产品生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共享服务系统、业务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安全系统等7个系统的建设,以及计算机场地环境改造和雷达共享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编制、安全保障管理制度的建立、雷达信息发布办法拟定等基础性工作。

  2007年2月中旬,《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2008年底,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该项目建设期为三年半。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全国15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础数据和产品的实时收集、分发,实现雷达数据的规范化高效存储管理及雷达信息的完整、安全备份与归档,并可通过多种方式,面向水利、民航、农业、林业、海洋等不同部门用户,实现雷达数据的共享,在一分钟内提供最常用的雷达实时产品,12分钟内提供雷达组网产品。

  2、中国气象局全国宽带通信网络系统建设

  中国气象局全国宽带通信网络系统是气象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系统2005年开始建设。整个系统包括网络传输分系统和数据处理分系统部分两个部分。网络传输分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为中央节点,31个省/直辖市(4-6兆)为分支节点的一级骨干网络;以省会城市/直辖市为中央节点,以地市/区(2-4兆)为分支节点的二级网络。通过租用的中国电信SDH线路提供各级节点间的宽带网络连接,并通过网络设备接入各地局域网络,提供数据、音频和视频信息的综合传输,并完成网络监控、管理、安全和QOS保证等功能。数据通信处理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的数据处理系统平台建设;开发新增气象资料的收集、存储、处理、转发、监控以及数据库的相关应用软件。

  3、新一代卫星数据广播系统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新一代卫星数据广播系统是中国气象局1998年建设的PCVSAT精业务系统(PCVSAT现有2500多个小站、覆盖气象、军队、水利和周边国家等)的升级换代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字视频广播(DVB-S)技术,目前广播带宽8.5Mbps,具有255个数据广播通道和2个视频广播通道,使用的卫星资源为原9210工程买断的亚洲2号Ku波段转发器资源中的一部分。该系统具有比较完善的用户及身份管理,主站管理、小站管理等系统管理功能;灵活、动态、直观的业务监控功能;高效、可靠、方便的文件播发功能(支持2GB的大文件广播);多通道实时多媒体播发功能;以及卫星带宽的统计复用等功能。小站与主站系统有机配合,实现综合信息高效与灵活的接收。

  4、国家气象网络计算系统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着眼于气象部门内计算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共享需求强烈的实际业务需要,引进吸收先进的计算网格思想和技术,整合了气象国家级、区域级中心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资源,建立了一个全国范围地理分布的、跨广域网络的气象计算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并进行了攻关研发,形成了一整套网络计算软件系统。

  实施4年多以来,该项目已成功整合了一批不同体系架构的高性能计算机群,聚合总计算能力超过了26万亿次浮点运算/秒,为武汉区域中心、青海省局、云南省局等用户提供了基于网格的预报模式业务共享服务。该项目在资源整合与分节点建设、气象网格计算软件、共享应用系统、人才队伍、对下业务指导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发挥了良好的资源整合、共享效益,为探索建立基于网络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平台和业务应用支撑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5、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专项中科学数据共享试点项目,目前已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保障体系建设、数据资源建设、分布式共享网络体系的构建和开展社会公益性共享服务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圆满完成了科技部下达的建设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使气象资料加工处理和服务能力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

  6、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检测和可预测性关键技术研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检测和可预测性关键技术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完成高分辨基础气候数据的收集和相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体系的研制,建立相关资料和指标库;研究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和长程相关性,研发其检测技术,集成业务检测软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研究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条件极值、破纪录事件等概率分布理论,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可预测系统。

  7、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建设

  气象资料存储检索与共享系统是气象业务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支撑平台之一。该系统2004年投入建设,2005年汛期实时数据库投入业务试运行。整个系统由六台高性能服务器、2台FC交换机、64TB的磁盘阵列、1PB的自动磁带库以及数据库系统、分层管理和迁移管理等配套软件组成。业务应用部分由实时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共享数据库等三个数据库构成,分别完成对国家级实时业务系统、部门内各专业用户以及社会各界用户等各方面的气象资料管理和服务;同时提供为用于数值预报业务和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机群的存储空间管理服务。

  8、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是中国气象局在2001年立项实施的一项现代化建设项目。系统支持H.320和H.323双协议,采用卫星和地面双线路备份的设计思路,利用卫星通信、地面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视音频处理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视音频信号和计算机信号的高清晰传输。系统包络12个主会场和35个分会场,可以任意一个会场作为主会场召开全国或者部分会场参加的会商和会议。

  2003年7月1日开始,中央气象台已利用该系统定期举行每天上午8点的早间天气会商和每旬末下午2点半的中期天气会商,同时,利用该系统组织的各类全国范围或区域内的天气会商和各类会议累积近千次,该系统在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经在桑美、碧丽丝等台风预报服务和黑龙江森林大火等突发灾害的气象服务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利用该系统对全国气象系统发表重要讲话,并对该系统为气象服务工作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9、第三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建设

  第三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是中国气象局于2002年底正式批准建设的项目,它是中国气象局面向未来,适应GTS发展计划的新一代通信系统。该系统于2005年投入业务化运行。目前,国际气象通信系统交换的资料类型有全球范围的地面、高空、飞机、海洋、气候资料,台风、海啸、地震等警报,以及各类卫星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图形产品等。

(四)科学的人才理念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始终坚持“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理念,竭诚为员工度身搭建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员工的成长与竞争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永远为员工发展创造广阔的天空。作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入职后的新员工将接受一系列的培训,这些培训将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单位,对单位的文化、制度、各部门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完成由学生向“气象信息人”、“职业人”的转变,这些培训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基层实习锻炼以及岗位培训等。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有着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和友好和谐的工作氛围,关心员工的生活,重视员工的成长,努力为员工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员工提供大量的国内外学习、培训与交流的机会,使员工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努力和发展的方向,帮助员工成长和能力提升,产生高绩效,进而成为相关领域或行业的专家,让每一名员工在事业发展的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展现自我价值,与中心共同成长。

  国际交流 新老员工拓展训练

  职工拔河比赛 新春联欢会

  (五)宏伟的建设目标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采用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不断发展气象信息科学和技术,为气象业务、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信息系统服务;积极推进各类气象信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资源的共享,构筑面向全系统和全社会的基础信息支撑平台,使信息中心成为国家基础信息公共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信息系统亚洲区域中心(GISC)。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业务服务能力建设,满足业务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要求,不断提高业务服务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采取上下联动、协同攻关等措施,在气象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业务体系规范等多方面,切实加强对下业务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大力提升对业务服务的支撑能力,努力实现“全球在望,全国在胸,全局在握”,促进气象信息事业又好又快全面发展。

  (六)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气象事业战略提出了气象信息事业美好的发展前景:

  ——到2010年:北京区域通信枢纽将发展成世界气象组织未来信息系统中的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之一;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浮点运算能力超过200万亿次/秒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实现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共享;建成现代化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基本气象信息面向全社会共享;建立综合地球系统观测资料虚拟数据中心,为多圈层、跨学科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业务提供数据服务;

  ——到2020年:建成浮点运算能力达到千万亿次/秒以上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成具有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建成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覆盖全国所有城镇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气象服务信息化网络系统,提供连续滚动、实时更新的气象信息,提供气候变化的服务内容;全面建成符合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的气象信息共享的联机网络系统,形成快捷方便的信息检索、获取的流程,显著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和效益。

  目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气象信息事业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朝着宏伟的建设目标和美好的发展前景飞翔。

二、2010年应届毕业生招聘需求计划

需求类别
需求专业/研究方向
  
需求数
计算机类
计算机软件及开发
硕士及以上
2
计算机
硕士及以上
1
计算机网络及安全
硕士及以上
2
计算机应用
硕士及以上
4
气象 IT
硕士及以上
2
GIS
硕士及以上
1
通信类
卫星通信(无线通信)或通信工程
硕士及以上
2
多媒体通信
硕士及以上
1
气象类
气象学
博士
1
气候学
博士
2
数学类
数理统计
硕士及以上
1
应用数学
硕士及以上
1
电气类
电气工程
硕士及以上
1
合计
21

  三、毕业生应聘有关要求

  1、应聘毕业生请下载相应的《个人简历》进行填写:硕士毕业生请填写《个人简历(硕士)》(附1),博士毕业生请填写《个人简历(博士)》(附2);

  2、请将个人简历以附件形式发送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人事教育处的电子邮箱,邮件的主题名和附件的文件名请务必统一编写为“姓名-学位-院校名称-专业(研究方向)”,如:“辛希-硕士-××大学-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不接受其它格式的个人简历;

  3、简历接收截止时间:2009年11月30日

  4、暂不接待来访,请勿来人咨询;

  5、人事教育处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xxzxrsc@cma.gov.cn

  联系电话:010-68408498 余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