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族群 你是哪一阵营?
作者:pm 来源: 日期:2009-07-22 浏览

 载着人们上班的地铁公交如沙丁鱼罐头,挤满面无表情的人——他们是“穷忙族”或“捧车族”;星巴克沦为网吧,手提电脑前的人看起来根本没有时间喝咖啡——他们是“草莓族”或“房奴”;写字楼楼高三十层,进出其中的人渺小如蚂蚁——他们成分复杂,可能是“月光族”或“候鸟族”,也可能是“烧包族”或“乐活族”。如同海洋里突然出现的巨大鱼群——以族命名的生活形态登上了VOGUE与维基百科,这个社会正在向小部落族群化发展,他们因为特定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工作理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性和独特性而被归类为某一群体的人,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出现了新族群。为了定义这一类人,社会衍生出许多火爆的年代新名词:“虚客族、御宅族、BOBO族、乐活族、月光族、SOHO族、飞特族、草莓族”等等……

  “虚客族”:

  光看不买也很幸福

  网上对虚客一族的描述如下:他们通常有稳定的职业和家庭,有不错的收入并懂得享受。但如果事业或物质生活要再迈进一步,似乎并不容易,于是他们干脆让自己放轻松,欣赏一下路上的风景。即使没有买的需要,或者根本买不起,他们依然乐于在各大楼盘、车市或名牌店里流连,感受一下比自己拥有的更“优质”的生活,这种人便是所谓的“虚客”。

  他们说,在这种逛街消遣方式里,看的乐趣甚于买的乐趣。虽然他们对靓楼靓车、各种奢侈品向往之,但虚客们也知道,“懂得欣赏就好,未必要去占有”。光看不买的幸福便由此而来,他们乐于做快乐的虚客。

  快乐就在逛街里

  “如果没有逛街,我的生活会失色不少。” Frank是一公司白领,男性,可他逛街的兴致不比老婆逊色。小两口刚结婚,家里该有的都有了,没有太多经济负担,让他们可以有不少闲暇去寻找快乐。

  每天晚上,Frank一定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浏览名表论坛,因为他迷恋这东西很久了。虽然已经陆续买进了三块名表,但他的心思似乎总是放在还没买到手的那块名表上。他说:“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花那么多钱去买表,只是看到那么多好的东西,看看别人的评论、使用感受,就会觉得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平时,小两口会经常关注一些购物信息,不光是本地的,也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Frank直言:“偶尔筹划一次香港行也不错。”要问他们每次逛街都买了些什么,或许会让人失望——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在逛累后坐下来喝杯咖啡,就空手回家了。他们的乐趣,就在逛里面!

  Frank表示,现在很多人和他一样,在拥有了充裕的物质后,依然频繁穿梭于各种消费场所,“许多人已经有宽敞的住宅,还在不断关注各种楼盘,但并不真正购买。试一试,感受过了,就快乐了。”

  她月入三千,逛奢侈品店光试不买

  李晓丹今年24岁,在一家国有企业做行政,自称是名副其实的“虚客”。 每个月的收入不过三千出个头的她,家里奢侈品没几件,却流连于奢侈品专卖店,是高档品牌店的常客,引领潮流杂志的读者。

  “哪里东西贵我就去哪里!”李晓丹告诉记者,像一些大牌的香水品牌,还有高档服装店,她几乎都是常客,而且和店员的关系也很好,每有新货上市,都会通知她,董晶晶却几乎没有花过一次钱来购买。

  李晓丹说,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实客——有好房好车好收入,但如果没有过上那种高品质生活也无妨,至少她一直憧憬着,依然有热情,并在虚拟的快乐中抵消着现实生活的平淡。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庆幸自己是个虚客。

  “欣赏不也很好么,不一定要带回家的。有些东西我一辈子都买不起,但我就是对漂亮衣服、鞋子、皮包有无法割舍的爱。正因为我不太可能买得起,所以我基本不奢望能拥有它们,每天看上一眼就有幸福感。”

  他开着奥迪,常常流连于车市

  女人爱穿,男人爱车。个体户赵先生算是成功人士,今年30岁出头,结了婚,有个女儿,有房有车。

  两年前,赵先生就开上了奥迪车,家里还有辆七人座商务车供家人自驾游。“其实我没有买车的必要了,但是每年的大型车展上试驾新车,讨论性价比,是我乐此不疲的事情。”赵先生认为,车不过是交通工具,所以他暂时不会考虑换车,但这并不妨碍了解车市潮流。

  一有空闲,他就满网络搜索汽车信息,在几款中意的车型之间对比来对比去,看口碑找评论,久而久之几乎成了半个汽车专家。

  “我满足于这种状态。同事买了马六,真的拥有了,也不过如此。有车的感觉,我已经体验过了。我和朋友说,我要5年后才考虑换车,我要把这种只看不买的生活乐趣延长5年。我觉得,随时掌握潮流才能提升品位不落伍。”他一语道破。

  “非购买、零消费”增加幸福感?

  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奚恺元曾这样阐述幸福的秘密:两人在一条风景优美的路上散步。他们的幸福度包括两部分:一是欣赏风景所带来的愉悦;二是相对位置所带来的快乐,即领先者更幸福。开始,两人都走得很慢,甲走在前面。从欣赏风景角度,两人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而从相对位置来讲,甲快乐,乙不快乐。为了超过甲,乙加快了步伐,甲也加快了脚步。就这样,两人越走越快,从最初的散步,到后来的奔跑……从相对位置角度来看,两人总体的幸福没有改变,但从欣赏风景角度获得的幸福却降低了,因为两人将精力都放在了奔跑上。

  这个寓言就是物质竞争社会地位上竞争,要买比别人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这种竞争从短期的、个人的角度来讲,可能会增加幸福,但从长期的、社会的角度来讲,却降低幸福。

  明白了这个道理,城市人开始享受“非购买”的乐趣了。于是人们更乐于让自己以休闲逛街的方式,轻松走在奢侈;品中间。奉行“非购买、零消费”的虚客,逐渐成为豪华商场、高档楼盘、名牌汽车展里有品位、会欣赏的流动大军,为这些地方增加了不少人气。

  虚拟快乐根源于消费的快乐!

  心理专家说,这种逛而不买的心理,在心理学上叫“知晓心理”,也就是说,获得满足感并非要通过购物这个结果来实现,了解商品的价格、品质也同样能带来满足感。活在大城市里,奢侈品令人眼花缭乱,“虚客”的快乐,源于他们比一般人知道得更多,“懂得而不占有”,活得就没那么累。

  社会学者王春霞则表示,虚客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无须占有便能得到的虚拟快乐,因为所谓的优质生活,离他们的距离大大拉近了。

  “理论上,从社会学层面看,中国正逐渐步入‘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浪费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性消费,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巨大快感。”王春霞告诉记者,这种快乐是以金钱为基础的,没有足够金钱的人只好成为“虚客”,他们的消费其实是存在于虚幻的世界,快乐也来自于虚幻的消费。

  此外,他们的表现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所以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色彩,比如有人爱服饰,有人爱汽车,有人爱住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对商家的促销活动造成干扰,虚客的行为无可指责。

  成为“虚客”的条件

  虚客的首要条件:有MSN、数码相机或能拍照的手机。

  成为虚客的知识条件:对房市、车市有足够的了解,对各种奢侈品的背景和新品能粗略知晓。

  成为虚客的心理条件:有一颗平常心、宽大的胸怀以及“处艳”不惊、“处奢”平静的能力。

  成为虚客的身体条件:眼神好,腿脚勤。

  “惨叫族”:

  这种减压治标不治本

  由于上班族工作压力大,各种各样的发泄玩具应运而生。近日,一种被称为“惨叫鸡”的塑胶发声玩具在网络以及部分商店销售火爆,成为白领、学生喜爱的解压玩具。有关心理咨询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缓解压力的方式治标不治本或根本无效。

  发泄减压催生“惨叫族”

  26岁的吴怡然从事会计工作,每天面对账目不免心生烦躁。她告诉记者,今年4月底,她听说这个“玩意”后,就立刻网购了一只来玩。

  见到记者,她煞有介事地对着记者捏了一下由塑料制成的“惨叫鸡”,记者马上就听到“嗷”的一声凄厉悠长的惨叫。她表示,有时候工作得太累,这样一捏,确实能暂时减一下压。

  “需要发泄的时候可以使劲揉捏它,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听它叫得那么惨,我就知道原来我还不是最惨的。”吴怡然说,几经发泄,心情舒展,然后再全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此外,记者了解到,这一网络盛传“惨叫鸡”曾经在Youtube上红极一时,记者随即在Youtube上“欣赏”了这只“明星鸡”的“精彩表演”,只要在鸡肚皮使劲地捏一把,小鸡立刻“嗷”的一声发出凄厉悠长的惨叫声,随着小鸡被捏瘪的肚皮慢慢充气鼓起,声音渐渐平息,令人忍俊不禁。

  凄凉惨叫声赚足人气

  “小鸡咕咕,心生怜爱!中鸡喔喔,焦虑不安!大鸡呜呜,惨不忍闻!其中妙处要等您捏一捏才知道!”这样疑似虐待动物的文字,其实只是一家网店推销发泄玩具的广告词。

  记者在淘宝网输入关键词“惨叫鸡”后,共可搜到1115件相关商品,而仅仅售卖惨叫鸡的店铺就多达600多家。据卖家介绍,“惨叫鸡”在国内上市两个月来销售量不断上涨,由此带动“惨叫系列”迅速走红。其中“惨叫人妖鸡”、“惨叫鸭”、“惨叫猫”……比比皆是。记者在一家皇冠级店铺看到,仅最近一个月内就售出了134只惨叫鸡,而单比最高交易更是达到了50只。在另一家钻石级店铺里,记者看到自2009年5月以来,这种“惨叫鸡”累计出售了29只,有的买家一次就购买了两三只。另外还有64人收藏,意欲购买。

  卖家“KiKi”介绍,这种“惨叫系列”玩具其实就是在声音上“做文章”,“用不同的力道捏不同部位,惨叫声也不一样。而且,大小不同的惨叫鸡发出的声音也有区别。鸡皮上的疙瘩也栩栩如生,手感很好。”

  记者了解到,“惨叫鸡”是从韩国兴起的一种最新的发泄玩具,现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卖疯了。“惨叫鸡”共有三种型号,最小的身长16厘米,最大的可达42厘米,价格也根据型号的不同从15元到50元不等。

  这种“惨叫”或根本无效

  有人认为,这种玩具可以在玩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治疗”,有利于减压。对此,记者在网上看到不少心理学家表示认同,“惨叫鸡”等解压玩具在娱乐过程中,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宣泄压抑的情绪,以达到平复心理压力的效果。

  他们还表示,玩这类发泄玩具是文明的个人行为,惨叫玩具对于情绪发泄有一定的功能,人们将自己的不快转嫁到玩具之后,就不会将这种情绪带给身边的人,避免了对亲人、朋友的伤害。

  但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城里城外》及《十字街头》等节目心理专家顾恺颉却表示,尤其是面对金融危机,这种“惨叫鸡”或许有利于减压,但只是一时的,是治标不治本,也可能根本无效。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许多玩具,其实都只是打着‘减压’的名号而已。人们发泄压力应该是本人‘惨叫’,而不是听玩具惨叫。惨叫本身就源于创伤或突发事件,完全不能排解压力,反而带来新的噪音污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新的压力。”顾老师说。

  顾老师建议,真正缓解压力应该是主动地进行自我调适,在缓解心身反应(症状)方面,可采取倾诉、移情、转移注意力、音乐、运动等方法,学会使用一些松弛训练,比如瑜伽、冥想等。如果通过自我调节仍不能感到轻松,他建议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