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管齐下缓解农村师资匮乏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8-03-04 浏览
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有33万所,占目前全国中小学总量的79%。然而,在全国1000多万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中,这些学校的教师数量还占不到一半。
这种巨大的反差,既说明教师队伍面临突出的结构矛盾,也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密不可分。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5日说,为了解决城乡教师分布不合理和农村地区教师匮乏的现状,我国采取多渠道师资培养方式,努力为农村“输血”,并正在逐步帮助农村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提高待遇吸引优秀教师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说,在我国目前的地方经济条件下,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并不现实。因此,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多项创新措施,鼓励、支持城镇教师去农村支教。
 
已实施两年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就是由中央政府出钱,支付教师前三年的工资,帮助地方吸引合格教师。三年后,地方政府再接管,即使只有80%的教师留下,也算成功地留住了人才。据统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目前已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特岗教师3.3万名,覆盖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95个县级单位的4074所农村中小学,缓解了义务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地区的教师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政府应在区域内有效合理地配置师资资源,要鼓励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这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宋永刚说。
 
大力推进师范生支教
 
200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河北和山西等地的师范学院目前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宋永刚说,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教育部也针对农村地区音体美教师奇缺的问题制定政策。教育部有关部门已与国家体育总局展开合作,专门策划一个针对农村体育老师的培训计划。针对农村地区外语教师发音不准确的问题,教育部也在通过发放英语光盘、派专人培训等形式,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农村地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合格率达到98.97%,比2002年提高了1.8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小学高一级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大幅提高,2007年达到63.35%,比2002年提高了34.73个百分点。
 
农村代课教师减至不到38
 
截至2007年底,全国中小学代课人员为37.9万人,比2006年减少了4.9万人。目前重庆、广西等地由政府出面,协调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有关方面,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吸收有资格证书、符合教师条件的代课人员,合格的予以留用,社会反响良好。
 
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谢志敏说,代课人员实际上就是俗称的代课教师,我国的代课人员主要在农村小学。这些人员的产生原因很复杂,涉及人事编制、人才匮乏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因为代课教师这个问题既敏感又复杂,因此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国家对代课教师的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多次批示,要求深入一线了解问题,指导各地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谢志敏说,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代课人员的问题也对我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提出要求。我国已召开四次全国性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会议,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已开始朝着聘任制的方向前进。
 
待遇和工资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谢志敏说,国家对整个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历来非常重视。2006年中小学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这一制度实施后,全国教师的基本工资实行了统一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教师的津贴、补贴还没有完全落实,目前,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到位的问题,理顺、规范教师的津贴、补贴,研究制订教师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争取尽快下发。“绩效工资是教师工资活的部分,也是发挥激励作用的工资。”谢志敏说。
 
   随着中小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到位,教师津补贴等将规范落实,教师的待遇将进一步提高。努力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