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医师”
日前,民政部、人事部发布消息,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将于6月份举行,这预示着我国首批专业社工师即将诞生,今后,社会工作者将像律师、会计师一样持证上岗。
近年来,“社会工作”日益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第一次将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写入党的文件,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战略部署。然而,我国社会工作建设因起步晚,仍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工——“和谐社会医师”
“什么是社工?”记者在认识的朋友中进行调查,结果十有八九将社工等同于义工、志愿者或居委会人员。甚至不少领导干部对于社会工作也不了解,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就是社会工作,或者把民政工作等同于社会工作。民政部人事教育司王建军副司长认为,社会对社工认知度不高,是社会工作发展最大的障碍。
专家介绍,社会工作是一种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分布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等众多领域,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社工被称为“社会工程师”,又被称为“社会医师”,诊断社会机体的毛病,主要解决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就业困难、贫富悬殊、流浪乞讨、犯罪吸毒、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在许多领域,政府在行政体系内已难以提供直接、到位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则有个基本理念,“人在情境中”,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以人性化、个性化、柔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填补了政府服务的诸多“盲区”。社会工作是社会政策的传递者,大量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层面发挥作用,可以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效落实到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身上,使各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人民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
同时,通过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逐渐将大量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从工作职能中剥离,实现 “小政府、大社会”。社会工作帮助有需要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扶危解困,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
社工匮乏、职业化程度低状况亟待改善
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并且是家喻户晓的成熟职业,我国发展则明显滞后。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从社工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美国、瑞士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工就达1.7%。。而据统计,我国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约45.3万。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以经验型居多,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律师一样,必须获得社会工作的执业资格,否则不能从事社会工作事务。我国直到2006年7月才正式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近些年,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社会工作建设。上海浦东1997年开始引入社工,2003年上海市人事局、民政局颁布《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开内地社工专业化、职业化之先河,培育了新航、自强、阳光、乐群等多家社工服务组织,浦东还在10个医院、38所学校建立了医务社工站、学校社工站,并在计生、民族、宗教等多领域全面推进社会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深圳市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社工制度,依托民政局,成立社会工作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机制,对社工建设投入了较多资金和人力。年初,北京市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联手办公,推进社会工作建设。河南省注重引导社工人才到一线开展服务,重点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流浪儿童、老年人实施社会救助……但总体来看,我国社工发展各地区不平衡,尤其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社工发展比较落后。
培养社工人才要两手抓——培训+教育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社工人才。2006年12月12日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讲,“我们要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度重视选拔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王建军说,培养社工人才有两个渠道。 一是存量的提升,这是目前的主要渠道。我国现有从事社会工作人员很多,但大多水平低,要通过培训、考试,提升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他们掌握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加快向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转化。二是要加强社工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现在全国有211所高等院校本科、3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毕业学生1万多人。但大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总量和总体水平偏低,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不完善,尤其由于缺乏实习机构,缺乏专业督导,在专业实习上十分薄弱,导致社工专业学生实务能力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现实中,由于社会上缺乏社工岗位,大多数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不得不改从他业。据统计,广东省高校从1999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至今,只有14.57%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一边是社会急需社工人才,一边是社工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浪费现象严重。专家认为,岗位开发是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事业单位,要通过岗位调整、增设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另外要积极培育民间社工组织,降低登记门槛,减少限制,鼓励发展。此外,政府要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财政支持。
在发达国家,政府投入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来源。“我们将来发展社会工作,恐怕政府是要买单的,”王建军说,“买单的方式是‘政府购买服务’。”专家建议,在公共服务项目财政预算中,设立社会工作发展专项经费,全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逐步将政府直接“养机构、养人、办事”转变为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
一些走上社工岗位的毕业生,也因待遇低、缺少职业发展空间而不能安心工作,流失率相当高。上海市福利中心主任李宏介绍,由于社工未被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待遇无法落实,造成福利中心目前大量社工专业人员都是按照行政职位、职级在操作,很难留住社工人才。专家建议,制定社工职业薪酬标准,改善社工人才的收入、福利待遇,建立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为社工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王建军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分散在各个领域,没有单独形成一个系统,社会工作政策、法律体系、配套制度都不完善,发展社会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社会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全面铺开的,要有个发展过程,目前打算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时,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体系。“希望10年后,人们遇到问题能像找警察一样找社工。”王建军说。
上一条:
绩效考评不应直接同员工利益挂钩
下一条:
北部湾召唤四海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