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政干部培养链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十七大专题研究班上提出,要“努力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今年2月1日,本报特别关注版刊发报道《撒下接班人的种子——江苏“1011工程”透视》,介绍了江苏选拔千余名优秀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做法。可以说,就如何形成在基层一线培养党政干部的完整链条,江苏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据了解,北京、山西、河南、辽宁等许多省市也开展了相关探索。值得关注。
本报今日就“党政干部培养链”这一命题进行纵深探讨。所邀嘉宾有江苏省4位党政干部和中央党校党建专家。他们的观点,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我们理解党政干部培养链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注一:党政干部培养链,关键点在哪
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生:干部培养链关键是“链”
对于党政干部培养链的问题怎么理解?我体会,要形成党政干部培养链,关键是“链”。这个“链”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机制。譬如,我们播下去的种子,在培养上就应该有一整套有效的培育措施。干旱时要浇水,瘦弱时要施肥,板结时要松土,有病时要喷药。这就是科学的跟踪培养。我们现在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是,要有服务大局意识,要有组织协调能力,要有实际工作经验,要有为民务实作风,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要有清正廉洁的形象。这需要我们在培养措施上形成有机的链接。
干部的培养不能只关注少数人,应注重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过去我们讲培养,但是没有形成链。
第二,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从干部培养的角度,我们强调这个“链”,但它也只是整个干部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干部管理工作涉及培养、选任、考核、监督、升降、奖惩等多个环节。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形成培养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使人才能够健康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培养优秀的党政人才,首先“种子”要选好,其次培养措施要抓好,最后还要使用好。这需要我们按照人才成长规律链好每一个环节。
第三,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学规划。着眼长远,今后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干部队伍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干部来源在什么地方?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选拔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只是一个源头工程。今后的干部培养和使用工作,还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规划。
由此,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这项工作将会形成干部工作的新导向,带来干部人事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就是人才要到基层锻炼,干部要面向基层选拔。基层党政干部的选拔要面向优秀的村干部;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来源要拓展到到村任职的优秀大学生;各级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要面向基层优秀年轻干部。
应该说,目前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干部选拔机制已经建立起来,我省在“双推双考”、“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方面积累了经验。考察、面试、公示、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选拔程序也越来越严密。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培养机制?要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选拔干部,用科学发展的实绩来考核干部,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来提高干部,用科学发展的典型来引导干部。
在形成党政干部培养链问题上,为什么提出来自工农和基层一线?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一大批了解国情、熟悉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干部。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三农”问题。从目前的干部队伍来看,不少干部从校门一步迈进机关门。现在在中间增加了一个农门。这一路径符合干部成长的规律。
基层工作经历对干部成长有哪些好处呢?首先,他们做过基层工作,养成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作风;其次,他们直接接触群众,增强了顺民愿、帮民富、解民忧的意识。再从干部的成长过程来看,有基层工作经历者,往往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比较强,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党政干部的培养问题上,我们不能排除多种渠道,但面向基层一线应该是一种导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干部,这是干部成长的一个规律。所以,我们不要只把大学生留在机关里,还要把大学生放到基层去,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来培养,要循序渐进地多岗位磨练。其中特别优秀的,也需要大胆使用,有所突破。
干部培养链体现了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是一种组织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注二:党政干部培养链,为什么强调基层经验
淮安市委常委、涟水县委书记李卫平:重视“工农”经历是最基础的民生工程
从制度上解决乡村干部人才匮乏和党政干部来源单一问题,是最基础的民生工程。自身靠得住,群众信得过,其实是对干部的最大期盼。在县乡党委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重视在工农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不能否定多渠道培养干部的重要性,但“工农”一环不应忽视。有些同志常埋怨,动机很好,定了措施,给了政策,但群众不领情;有些部署看上去很周密,而落实不下去,“吃力不讨好”。其实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一线的“脉”把得不准。干部必须多渠道培养,但“工农”一线经历既是了解基层的需要,又是改造基层的需要,更是培养链上的重要一环。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是改善民生,普惠群众,他们的基本成分是工人农民。领导干部和领导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抓好“三农”,关注基层,而其基本要求是了解“三农”,了解“基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讲,基础在工农。各级党政干部是执政能力的实践者、体现者,也可以说,干部强则执政能力强,但没有基础,何来能力。干部与执政基础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才能最终实现干部既是“组织的”,又是“群众的”;既是“上级的”,又是“基层的”;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
关注三:党政干部培养链,对干部队伍建设有何意义
连云港市委常委、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延伸链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人特别是干部的可持续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选人的渠道不够宽,育人的方法不够活,用人的机制不够新。归根到底就是干部的培养链较短,内涵不够丰满。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难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干部队伍。
延伸干部培养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必须抓住最初始的环节。大学生文化程度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新,思维比较活跃,开拓精神比较强,从他们中间公开选拔一批佼佼者作为我们党的干部的“预备队”来进行培养,就能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推进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干部培养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必须面向最基层的岗位。对于许多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来说,当前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群众观念、意志品格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只能在实践中才能获得。
延伸干部培养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必须立足最具体的实践。我们提倡把年轻干部放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不是苛求他们现在能干成什么,而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为干部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积累经验、积聚才干。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通过实践来检验、挑选和及时使用干部。
延伸干部培养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必须营造最有利的成长环境。各级组织必须通过营造宽松的环境来激发干部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促进和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做到真情关爱、真诚信任、真心育才。
关注四:党政干部培养链的基点何在
宿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白云萍:工农一线是党政干部培养的“第一链条”
“努力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结合去年江苏省选派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践,我认为: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应高度重视在工农一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培养干部,倾力锻造党政干部培养的“第一链条”。
农村基层一线是锤炼干部的熔炉,是干部成长的摇篮。在农村基层一线,有利于培养干部的民本意识和宗旨观念,有利于培养干部扶危解难、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干部艰苦奋斗、群众满意的作风。但从目前来看,由于法制上、机制上等多方面的原因,村一级干部还难以进入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链,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来源单一、工农一线成长起来的干部缺乏等状况。要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必须将干部的培养链延伸到村一级,形成党政领导干部培养的完整链条。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就是从农村基层一线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举措。去年七月,江苏省委选派了254名大学生到宿迁市经济薄弱村任职,我们高度重视,从宿迁跨越发展、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始终把他们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服务,当自家孩子来关爱,让他们又好又快的成长。目前已经有一批脱颖而出。在最近的市、县、乡、村四级换届选举中,这批大学生村官当选市人大代表1名,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名,乡镇人大代表14名,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名,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同。事实表明,这些大学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经受了历练,增长了才干,提升了素质,正在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党政干部的后备军。
上一条:
绩效考评不应直接同员工利益挂钩
下一条:
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