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才特区”的磁场效应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7-08-30 浏览
 

(陈坤 陈江)65,自治区副主席穆虹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刘德培院士在南宁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将共建广西药用植物园,目标是到2010年将该园建设成为一个集中药资源保存、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医疗、教育、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大型中医药现代科技园区和国际传统医药交流中心。

 

  广西药用植物园是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单位,该项协议的签订,意味着该人才小高地从原来只拥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到获得中国工程院13位药科学方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全力支持。

 

  院士凝聚团队,带来项目,做大产业。自20044月广西提出把“人才小高地”建设作为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载体,3年过去了,实践证明,这一立足广西区情,富有广西特色,符合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规律的“人才特区”,正在发挥一个强大磁场效应,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人才服务广西重点产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一批人才:磁场效应凸显

 

  人才小高地引来了大人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广西共建设了21个人才小高地,共引进865名高层次人才前来广西服务和工作,其中院士37名,博士生导师142名,博士282名。这些都是相关专业领域里面的核心人才,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权威,在这些领域内毫无疑问地可以被称为大人物,如医药领域的肖培根院士,汽车行业的郭孔辉、钟志华院士……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专业领域内的“领军人才”的到来,往往能够凝聚一个团队,陪一批人才,带来一批项目,继而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

 

  一个科研团队的水平高低,往往由团队的领军人才决定。在聚才方面,一个领域里的权威人才往往能够聚集一批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名单中,列有一串让人羡慕的著名学者的名字。陈保善教授,我区惟一的长江学者,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真菌病毒学者之一。唐纪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植物病原细菌分子遗传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黄日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微生物内含物的分步释放法,在中国首次成功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造透明质酸和在国内首创采用基因工程菌生产我国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啤酒工业用酶a-乙酰乳酸脱羧酶。他们是亚热带生物工程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才,在小高地的旗帜下,聚集在一起。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个高精尖的科研团队建立起来了。

 

  类似的例子,在其他人才小高地也相当普遍。比如,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通过引进中药材领域的领军人才——中科院肖培根院士等4位院士,聚集了大批人才,形成了一支学科配套齐全、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的近40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通过核心人才的带动和各载体单位的培训,一批专业领域内的青年才俊已然成长起来了。

 

  广西中药材繁育人才小高地建设载体广西药用植物园,培养了在职博士1名、在职研究生6名,精心挑选了23名德才兼备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技术骨干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已经有6人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其中,植物园保育中心主任余丽莹,在药用植物分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在植物界小有名声。

 

  水牛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广西水牛研究所选送了3名优秀青年骨干攻读博士,他们已经成为水牛研发人才小高地的生力军,有的已经成为科研工作的绝对主力,挑起了大梁。

 

  广西软件研发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之一——南宁平方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近两年来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他们在研发方面已经挑起了大梁。唐晓晖,5年前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平方软件公司,通过几年的培养,现在已经成为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由他主持完成的海百合超媒体编著工具、海百合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海百合无纸化考试软件等获评为优秀软件产品,他个人也先后获得2005年南宁市技术创新优秀管理工作者、2006年南宁市高新区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和优秀奖等荣誉。

 

  一批成果:小高地大效益

 

  高层次人才的汇聚,提升了人才小高地科技研发水平能力。

 

  据统计,广西首批13个人才小高地现开展和即将开展的科研项目累计达662项,其中已开展的国家级项目115项,省部级247项,国际合作14项。2005年,广西水牛研发人才小高地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牛,标志着我区水牛研究已居世界前列。广西柴油动力人才小高地以国际化合作或外聘方式,引进世界内燃机领域高层次人才,打造了一支国际水平的研发团队,极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小高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广西水牛研发人才小高地建设经济目标提高创收5%;省部级项目奶水牛改良技术及产业化新增总产值8365万元,新增利税6906万元,带动我区各县农村水牛奶业发展。

 

  2005年,中科院院士陈创天教授带着他的发明项目K BBF晶体从北京来到桂林,将K BBF晶体的合成工作落户广西特种新材料研发人才小高地,并决定以后该项目的产业化也将转入这里进行。这是一项在深紫外激光方面具有重要用途的项目,也是我国“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成果。选择桂林,陈创天充满了自信:广西特种新材料研发人才高地有足够先进的研究设备,有足够水平的科研团队,更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200685,分子遗传学博士李力舍弃了天府之国成都的舒适生活,孑身一人来到南宁,加盟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的科研团队,准备开始他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作为人才强桂战略的一个创新之作,自治区级13个人才小高地正在形成一种“聚才磁石”的强力效应。这种效应更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开辟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新路,突破了人才工作理念,科研成果转化加速,推动了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人才小高地带动了大产业,产生了大效益,其成就有目共堵:水牛研发人才小高地正带动我区奶水牛产业向前迈步,品改、克隆等多项科研成果世界领先,农民从品改牛中获利4.15亿元,本地乳制品牌“皇氏”、“壮牛”逐步成长,“完达山”、“晨光”等国际知名乳品企业也进驻广西;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带动了我区传统医药的发展,一批批药材基地在八桂大地诞生,中药材GPA种植基地建立起来……

 

  一套机制:激活一池春水

 

  引进人才,开展项目,培养人才,进而产生效益……这一良性循环正是人才小高地的魅力所在。这一切,得归功于各人才小高地在人才工作机制方面的创新。

 

  20051月,广西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广西医科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叶洪涛签订协议,邀请博士每年回来两次,传授指导世界最前沿的淋巴癌病理研究成果。像叶洪涛这样被学校请来的例子还有日本琉球大学梁云飞博士、旅居丹麦的宋志军教授等多位留学海外的博士学者。两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学者定期来访和学术交流,共开展学术活动88次,外国专家赴校讲学18人次,促进了我区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004年,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广西药用植物园,通过这种方式引进了该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中科院院士肖培根。在肖院士的带动影响下,又有其他4位院士以类似的方式受聘于广西药用植物园。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广西人才小高地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做法,体现了人才特区的智慧,这一柔性引才方式为广西引进了一批相关领域内的领军人才。这批领军人才定期来到广西,完成自己的项目后,像候鸟一样悄然“飞”走。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候鸟人才”。

 

  创新机制才能用好人才。在用人方面,各个人才小高地都有自己的独门招数。

 

  广西药用植物园则创造性地采取了项目(课题)承包制,进行合同化管理——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公开招聘项目(课题)负责人,负责人享有充分支配人、财、物的自主权,人才不受身份、地域限制来去自由。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破除了职务终身制,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用机制。这一制度使得植物园呈现一派生机活力,“能者上,庸者下”在这里十分正常。

 

  2006年,该园聘用了2名做出了较大成绩的助理研究员为副研究员,实行了低职高聘。制度创新激活了团队的力量。植物园在科研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目前,该园承担20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项目,在研究的课题48项,通过鉴定或验收的8项,获奖成果6项。

 

类似的项目化管理在各人才小高地都被普遍运用,并显示出良好效果。如汽车产业人才小高地建立了项目评估专家库。去年组织专家对第一批支持的“新型换代微车N200开发项目”、“东风风行05款车型开发”等六个项目进行了打分评估,然后根据成绩决定支持资助项目以及资助金额。2006年,汽车人才小高地又组织专家对“上汽通用五菱发动机项目”、“封闭式观光车”等28个项目进行了评估,择优予以资助。

 

来源:广西新闻网  2007年8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