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口转折时期保持经济竞争力
目前,中国的人口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口。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城乡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今天,我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点就是:也许在未来几年或者是几年间,中国劳动力富余的情形将一去不复返,劳动力短缺这个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也许将成为一种常态。对于中国而言,人口的转变对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在人口转折时期保持经济竞争力,将是学界、政府和企业必须现在就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的经济发展想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必须从本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出发,形成自己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而言,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禀赋中,丰富而且廉价的劳动力无疑是最大的比较优势。也正是在这种发展思想的支配下,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选择了一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战略十分成功,它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累产业资本、实现经济起飞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演变,这种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发展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由于人口转折时期的来临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我国的经济竞争力至少遇到了以下三种挑战:
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后发效应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续力衰减,作为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隐患。有学者预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至少使中国少生了3亿人,而这代人正好是目前30~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不仅如此,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代际效应,这些减少的人口又会使下一代人进一步减少,从而形成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的内在循环。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入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该产业的“主力军”。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增长率的逐年下降以及农村各项支农政策的出台,真正能够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已所剩无几。农民工进入制造业的后续力已明显不足。
二是由于劳动成本的增加,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工资成本的增加。据全球最大的工资信息调查研究机构Hay Group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工资上涨幅度将位列全球第一,实际工资增长幅度将超过美国、印度和东欧国家。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1001元,比上年增长14.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7%.即使是农民工工资,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强力干预下,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工资上涨给本来就利润稀薄的中国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是劳动人口的减少,加剧老龄化社会的压力,缩短“人口红利”的持续时间。据预测,到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在少儿抚养比仍然高达26.4%的情况下,老年抚养比将超过14%。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将加重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经济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口的转变往往伴随着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因此,适应人口转变带来的冲击,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首先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逐步改变强调劳动力数量和廉价的传统观念,转向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上来,以此打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务之急,就是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把重视人口的质量提高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国家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上一条:
“太太式”管理:一个不错的管理方式
下一条:
OL必读:9方法对抗电脑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