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07年大学生就业 毕业进入民企比例提高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7-05-14 浏览
        据了解,去年全国有120多万大学毕业生毕业离校后至今还没有就业,加上今年的495万大学毕业生,今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那么,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到底有哪些亮点和难点?他们要采取哪些对策,才能找到自已满意的工作?
 
  亮点之一:外企实习岗位最热
  节后长沙人才市场出现第一波招聘求职热潮时,湖南百花女性人才市场每天都要接到200-300个求职电话,其中70%以上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打来的,女生又占了其中大多数。求职电话统计表明,企业实习生岗位受到追捧。
  据湖南百花女性人才市场负责人丁海介绍,由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很多求职者愿意放低身价就业。如一位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女生,当工作人员问她每月薪资800元的行政工作愿不愿干,她坚定地表示可以马上上岗。求职岗位中,应聘文员或行政、文秘的人最多;而招聘人数比较多的“业务”、“营销”岗位,因工作挑战性强而少有人问津。
  求职电话中,许多人表示要应聘外资企业的实习生岗位。外企实习生岗位每月平均薪资仅千元,有些企业只有420元(低于长沙市最低保障工资)。专家认为,大学生之所以钟情于外企实习生岗位,主要是因为想建立进入外资企业的通道。
  亮点之二:进入民企比例提高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择业指导处处长曹殊研究员说,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渠道的调查显示,应届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越来越小,进入民营、三资企业毕业生的比例却在提高,2004年占23.14%,2005年达到26.45%。2007年进入民企工作的大学生比例将会提升很大。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值也在逐渐接近实际值。
  难点之一:自愿失业者在增多
  有关调查显示,在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有很高的要求,而毕业生在择业时对企业前景、专业对口、薪酬待遇等也都有高期望值,形成了就业市场的“双高”倾向。其结果导致一些大学生“自愿失业”,而他们逃避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则是继续读书。
  此外,就业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过于集中,也是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有高达62.2%的被调查者称,即便毕业时在中心城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就业。
  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日在全国人大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使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能够建立更加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其次,教育部门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使高校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第三,大学生本人也要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到需要人才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去。
  难点之二: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记者采访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发现,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求职时陷入尴尬的境地:单纯学习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已经不再受用人单位青睐,取而代之的是知识面较广的复合型人才。专家认为,这与新闻涉及的行业众多、要求从业者掌握的知识广博有关。面对来自非新闻专业求职者的竞争,如何提升自己多方面的素质正成为新闻专业求职者的当务之急。
  将于今年7月本科毕业的小吴近日苦恼地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新闻专业,找工作时,在几个新闻单位实习后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希望招聘诸如经济、法律等专业的毕业生。
  小吴的求职经历反映了目前新闻媒体招聘、使用人才现状,很多新闻单位表示,一般的采编人员已经饱和,即使有一些名额,也仅限于招收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既懂新闻又懂媒体经营的人才。
  据英才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传媒业对人才需求最多的职位是“市场、广告、公关”类,而“文案、编辑、记者”类和“影视、制作”类需求量少。
  对策之一:紧盯发展空间而不是薪酬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关专家提醒说,大学生考察第一份职业应该盯住是否有利于发挥其所长、所从事的行业是否有发展空间,而不是紧盯薪酬高低。
  应届生在择业时,避开人才竞争白热化、生活高成本、工作高压力的城市,选择正在快速发展的地区,也可以为自己的就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
  此外,外语水平是能否顺利进入外企的重要条件。
  对策之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基层人才缺乏问题,不少地方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政策办法。
  河南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引导1万名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在招聘会上设立政策咨询台,向毕业生宣传到基层的优惠政策。四川挥动“有形之手”实施宏观调控,提出了户籍和人事代理、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科技活动优惠,人事政策、助学贷款偿还和考研优惠,自主创业优惠等6大优惠政策。天津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湖南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措施,毕业生可对照这些政策、措施,为解决自己就业难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