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县加强技能培训 促进和谐就业
余江县位于赣东北,是传统的农业县,全县面积为97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年劳务输出6万余人。近年来随着园区企业逐年发展壮大,招工难现象却日益明显,庞大的劳务输出与本县园区用工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为实现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同时缓解园区企业招工难。我县启动了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工作,全县共建皮鞋制作、缝纫和服装制作、眼镜制作、电子、雕刻、微型元件等六个培训基地,累计免费培训7684人,其中为园区企业培训员工2561人。
一、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培训机制
一是县委、县政府早在五年前就将全县农民免费培训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免费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统一调配和管理培训资源,并且围绕园区建设速度、用工需求及劳务输出收入高、易就业的特点,制订培训计划和发展目标,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农民工免费培训的创举。同时县政府还拨专款兴建培训基地,目前已建立了电子、眼镜制作、服装缝纫培训等六个培训基地。
二是政府率先将园区企业用工服务工作纳入县政府对乡镇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分值占5分,摆上了与财政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凡是由乡(镇、场)组织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合格后进入县工业园区就业的,给予每人50元的招生经费补贴。此举极大地激发各乡(镇、场)在培训招生工作中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的招生、培训、就业工作的机制,推动了我县农民工免费培训工作的快速发展。
三是开展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培训基地进园区活动,为技能培训与企业岗位对接搭建互动平台。目前我县所有的乡镇均建设了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尤其是锦江镇、中童镇的劳动保障事务所还建设在乡镇所在地的工业园区内,实行了每季一次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园区企业专访制度,广泛开展对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用工需求进行调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和科学调整培训专业,增强培训针对性,并与企业签定培训就业协议,对学员进行就业跟踪服务,实现劳动者就业与企业用工协调发展。
二、紧扣园区企业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首次启动我县技能培训与园区企业岗位对接工作。即由县政府负责广告宣传,提供培训场所,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厂方负责提供培训设备与师资,学员培训后直接进入该企业就业。如2003年初,为使落户我县园区的江西达尔漫鞋业尽快投产,县政府主动及时与厂家联系,厂家在投产前六个月把机器设备安装在我县培训基地,先后招收642人参加培训,满足了达尔漫鞋业投产后对员工的需求,也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副省长熊胜文,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张厅长,省就业局万局长、邓局长,时任市委书记黄建胜先后来视察免费技能培训工作,中央电视台随后作了专题报道。
二是开展储备式培训模式,使我县技能培训与园区企业岗位对接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为满足中国著名节能照明企业浙江世纪阳光公司在余江建厂后有成批熟练操作工和管理人员,我县及时与该企业联系,输送我县务工者到浙江总厂培训,待该企业落户余江后回家乡上班,这种"输出代培,园区务工"的储备性培训模式,使企业建厂与员工培训两不误,从而加大了企业投产进程,先后为浙江世纪阳光输送培训学员430余人,为企业在余江开工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世纪阳光余江照明有限公司已于2006年九月中旬在余江顺利投产,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员工迅速扩展到600余人,且产品质量超过浙江总厂,企业发展速度震惊浙江总厂。今年为了满足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我县又有针对性的开展送技能岗位到院校,送技能人才进企业,积极推动技能培训和工业园区企业对接,组织了县职业高中电子班、江西省应用工程学校电子班、九龙中专电子班160余人到该企业进行职业见习。
三是开展基地式培训模式,使我县技能培训与园区企业岗位对接得以全面的展开。即建立培训基地,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我县素有眼镜之乡、雕刻之乡、微型元件之乡的美称,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口比例虽大,但历来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这种以亲友为纽带的师徒关系,制约的行业新生力量的壮大,难以满足园区企业生产需要。我县突破常规,开拓创新,先后建立服装培训、电子培训、眼镜培训、微型元件培训等六个培训基地。园区基地式培训长年开展,随到随学,同时又确保学员毕业后能立即进入园区企业就业,既满足了企业用工的需求,又为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和创收的渠道。2005年11月江西卫视到我县园区培训基地采访后,制作了《政府免费培训技能,农民洗脚上岸进厂》的专题报道。
四是开展政府、学校、企业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训。即政府负责培训经费,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操作教学及学员就业,此培训模式坚持县内培训、县内就业、政府出资、社会参与。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以及未能实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如2006年围绕解决锦江微型元件产业因缺少专业技术性人才,制约企业的发展问题。在县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利用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为微型元件企业定向培训专业技术工人的招生、培训,就业工作新机制,此培训机制与2007年省政府提出的"金蓝领工程"基本吻合,首批招收了62名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职业高中三年级学生,培训地点安排在微型元件工业园所在地的余江二中,聘请江西省应用工程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四川省宁江机床有限公司技工学校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一个学期,凡通过培训的学员进入园区企业就业的,由企业负担学员职高三年期间的学费,而且在理论培训期间,企业负担学员每人每月150元的生活费。此举探索了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积极参与的园区企业培训的新路子。
三、吸引社会资金,拓展培训项目
为解决培训资金不足,满足广大农民工参加培训技能的愿望,从2003年10月起,我们先后选择了收入高、易就业的缝纫工、服装制作工、雕刻工等工种向全县发布联合培训项目。项目中明确合作双方责任和权利。即由县政府提供场地,负责招收学员,负责学员就业和培训经费,合作方负责提供培训所需的设备和合格的教师。如2003年11月,与余江县中心服装厂达成合作培训协议。他们将100余台电动平车安装在县劳动力市场一楼进行缝纫工培训,培训班开班后,农村青年勇跃报名,每月培训人数不少于60人。2004年5月市委、市政府将全市农民工培训现场会放在我县服装制作培训基地召开,服装制作培训基地自创办以来,已开班26期,培训农民工1700余人,全部实现了就业。学员外出务工的企业都是员工三千人以上、花园式的知名企业,学员月薪千元以上,个别学员还走上了企业管理岗位,月薪超过2500元。由于培训的学员素质过硬,引起了不少省外知名服装企业的兴趣。2005年10月,广东华泰服装公司人事部经理专程到我县服装培训基地班考察,签定了委托培训协议,并承诺每培训一名学员付给培训费350元。2006年7月,华东地区最大的泳装企业浙江华腾泳装有限公司总裁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到县服装制作培训基地后,不远千里驱车来考察,并签定委托培训协议,公司免费提供泳装制作专用电动平车20台,价值近5万元,并承诺付给学员每人每天10元的生活费。
四、加强技能教育,保证培训质量,重视就业效果
劳动者能不能满足市场就业的要求,出路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农民工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且无一技之长。为实现农民工由体力型低收入向技术型高收入的转变,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培训质量,一手抓就业效果。在抓培训质量方面,严把学员考核发证关,确保每一个拿到培训合格证的学员都是合格品。每个学员必须完成相应的课程、课时,必须能通过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对于个别接受能力较差的学员,宁可让他免费继续培训,直至能够通过考核,绝不让一个半成品流向社会。在抓就业效果方面,精心做好学员就业企业的考察工作,保证推荐就业的都是待遇较好,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企业,同时积极做好培训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对省外就业的,做到每月一个电话回访,半年一次实地回访,使企业用工称心,学员就业安心,家长在家放心。如2006年7月在为浙江世纪阳光输送230名电子元件培训学员后,绝大数学员生活饮食习惯不适应,立即与厂方协商,从本县招聘厨师两名,在浙江企业食堂专设余江学员窗口,学员们可以在窗口吃到家乡口味的饭菜,稳定了学员的心态。同时我们尽量利用工作人员来往的机会,为学员捎带衣服及其它生活用品,给学员营造一种远在千里却近在咫尺的感觉。
近年来,我县在农民工培训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和尝试,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们深深感到,我们的工作和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多的不足,今后我们将按省政府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努力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江西省余江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