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报:劳动力流向改变说明了什么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劳动力东南流以来,工资水平低下的劳动力促成了当地经济的腾飞。但是在经济腾飞耀眼的光环之下,第一代打工者们的收入水平始终黯淡:连续十年二十年的工资没有或者基本没有调整、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难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于是,进入新世纪后,东南流向的人出现了萎缩,本地就业的人开始回升。
当东南沿海的用人单位感受到了人工荒之后,采取了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等诸多举措。殊不知,内陆的经济也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言,当地产业在壮大,而工资水平也在不断调整,本地就业的人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当年第一代打工者们的后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上一辈有很大不同。他们希望能同城里人一样公平就业,有同样的工作环境与待遇。打工者上下代的期望差异,加剧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工紧缺。
事实上,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安徽等中西部省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是劳动力输入大省。内陆省份本地就业的人多了,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工就会出现短缺,这说明农民工已经出现了回流,这是市场配置的结果。沿海地区人工荒,给“中国低廉劳动力是核心竞争力”论者当头棒喝。劳动力价格不能随着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而变动的结果,就是人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