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何以不出成绩
董事长和董事会对于管理层,CEO或总裁对于SBU的首领们,总是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当他们不出业绩,特别是体现在财务指标上的业绩的时候,是用错了人,还是……
人才不出业绩,不是看错了人,就是管理存在问题。
首先,CEO或总裁们必须检视是否看错了人、看错了人的资质。资质不同于一般的能力或素质,资质是在特定管理环境中特定岗位上导致优秀业绩的能力或素质。关于资质的第一定律是:资质是肉眼和直觉看不出来的内在、隐性品质。
CEO或总裁们的职责,就是确保高资质产生高业绩。如果高资质没有产生高业绩,CEO或总裁们应该检讨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商业战略。资质与业绩的关系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复杂。优秀的资质会导致好的业绩。这是统计概念:业绩的好坏有一部分是可以用资质的高低解释的,这个部分有多大?可能是30%,也可能是50%,因具体环境不同而不同。
除了资质以外,经验、激励、业务流程、团队氛围、领导风格等众多系统因素都决定业绩的好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个人的业绩是系统变量,不应完全由个人负责。
人才不出业绩,往往是对管理的警报。
资质和业绩两个维度构成的四个象限的第二、四象限,特别需要管理者注意。在排除资质和业绩评估方法的效度有问题的前提下,高资质低业绩(第二象限)说明有潜力的人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激励、指导、流程、目标设定等方面出了问题。员工的工作表现除了基于他本身的资质和态度外,工作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某跨国公司X在中国应用先进的测评技术录用了一位高资质的专业人才,她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加上她的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该公司文化和岗位要求高度匹配,然而,她的直接上级和她的同事们在对她刮目相看、寄予厚望的同时,都感到她对自己地位的潜在威胁。于是,她被安排服务最挑剔的客户做最复杂的项目,而所有人都袖手旁观,看她虚实。在依赖团队合作的专业服务业,她的结局自然是客户投诉不断,业绩不佳。她的上级开始怀疑她的资质,甚至开始怀疑久经验证的测评工具。一年以后,公司没有与她续签合同。而这时,她经过一年挫折,刚刚成长起来,很快加入了另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Y,成为Y公司的明星员工。故事的重新诠释:X公司为Y公司选拔并用一年时间培养了一位优秀人才。
低资质高业绩(第四象限),说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掩盖了低资质,一旦环境改变,低资质就会导致业绩下降。在整个行业形势好的时候,某大证券公司所有业务部门经理业绩都很优秀,似乎都是优秀经理。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有的经理业绩依旧,有的经理业绩一落千丈。原因是这些经理的资质高低不同,排除行业趋势的因素的影响之后,个人资质的高低水落石出。
CEO或总裁们所定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业绩评估标准。战略从本质上说都是错的,原因之一,战略是人制定的,而人是注定出错的;原因之二,战略的制定所依据的信息永远是不充分的或不能及时更新的;原因之三,战略充其量只能在制定战略的瞬间是正确的。时过境迁,正确的战略也成了不正确的战略。好的战略与糟糕的战略,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战略目标的调整或微调是一个周期性的工作。人才如果真是人才,如果具备战略思维和市场拓展这两项资质,应该可以及时感知市场和竞争,对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反应。高明的CEO或总裁们总是让他们的人才们参与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而不那么高明的CEO或总裁们,会抱住既定战略目标不放,向手下挥舞大棒。
资质导致业绩需要时间,第一位着力培育企业文化的CEO,往往不是商业成果的收割者。特别是管理岗位,好的过程导致好的结果需要一段时间,管理资质导致管理业绩存在滞后效应。举一个戏剧性的例子:一位高资质的CEO在任三年,着力实行人才战略和品牌战略,此两项战略,收获一定比成本控制战略来得慢。三年之后,这位高资质的CEO被董事会炒掉了。董事会不再相信资质测评,换了一位新人作CEO。一年之后,公司财务指标大大改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位后来的CEO成了无为而治、富有传奇色彩的领袖。
人才不出业绩,是看错了人才还是管错了人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归根到底,最关键的是判断人才的资质,而最难的也是这一点。
上一条:
“太太式”管理:一个不错的管理方式
下一条:
酒场上的18种商务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