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是某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个性开朗,多才多艺,而且组织能力极强,喜欢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毕业时,条件优越的她同时接到了几个单位的offer,有翻译、市场、销售等职位,且薪资都不低。
面对众多选择,在李洁犹豫不决之际,父母、朋友们却达成了一致意见:去做翻译吧,工资高、环境好,又稳定,这才是适合女孩子的工作。干什么销售、市场,多累呀,成天在外面跑……
最后,李洁接受了父母和朋友的意见,选择了适合女孩子的翻译工作。上班后,李洁很快就感到了不适应。她的工作是将一些材料翻译后,传给另外一些部门的同事做分析处理。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6点,她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双手不停地敲击键盘,翻译材料,有时候一整天都不用说一句话,也不用和任何人交流。
生性喜欢与人交往的李洁感到很苦闷、压抑,她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把每天的上班当成了一件苦差事……
“有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只有5%的人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规划,15%~20%的人有一定意识,但却不知如何规划,剩下80%左右的职业人士,大多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看法。”职业指导专家熊戈认为,像李洁这样的情况在职场中并不少见,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存在着困惑与迷茫,究其原因,便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所要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它和个体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个人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关乎一生的系统工程,就像一句古话说得那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需要早作打算,否则便会造成不少遗憾。据熊戈介绍,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始于高中生,大多数中学都设有职业指导专职辅导员,他们会根据每位同学的情况,为其制订大致的职业发展方向。
从1998年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渐渐被引入我国,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气候尚未完全形成,人们的脑海中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熊戈指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人群其实是刚进校园的新生,临毕业再作准备,未免太过仓促,因为一个完整的规划分为四大步骤。
第一步:
确认“职业锚”,培养职业意识
这一步可在入学之初实施。“职业锚”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Edgar Schein)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无论如何不应放弃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的实际意义就是,个人在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应始终围绕一个中心。
打个比方,你要从上海开船到美国旧金山,在横穿太平洋的过程中,尽管你的方向、目标是确定的,但是掌握在你手中的船舵不可能始终不变,风浪、暗礁会让你不断调整方向与前进方式,但你知道自己心中有一个中心,那就是“我要去旧金山”,这一点是始终不会动摇的。
“职业锚”在职业生涯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告诉你,即使面临非常困难的状况,也不应放弃自己的“职业锚”,你的前进总是与自己的目标相符合的。
如刚才所说的李洁,如果她能始终坚定自己的“职业锚”,选择市场、销售方面的职业,那么毕业后,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困惑围绕着她了。
职业意识培养分为“职业化能力”与“职业化精神”两方面。“职业化能力”是指学习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等。“职业化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个人意志、企图心的培养。在与一些在校生的接触中,熊戈发现大多数人对个人意志、企图心的培养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说大道理,职业成功与意志、企图心没有什么多大的关联。“尽管这听起来有点空洞,但众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与此密不可分。就拿马拉松比赛来说吧,有人做过调查,选手们在出发前的体能不相上下,可以说他们的水平并没有多大差别,但为什么到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了呢?这就是意志与企图心的作用。”熊戈说道。
第二步:
发展、培养兴趣
确认了“职业锚”之后,就应该有所选择地培养、发展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如参加学校或是社会上的一些社团活动等。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他便能发挥自己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倦。相反,如果他对某项工作没有兴趣,那么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而且还容易精疲力竭。从事一项你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会因此变得妙趣横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初的动力,更是成功之母。
但是你还要明了一点——“兴趣并不一定是生存工具”,熊戈最后补充道:“有些兴趣是可以发展成职业、成就事业的,而有些则永远只能是兴趣。”
第三步:
进行行业咨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的内容可包括行业特点、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等,收集信息的途径大致为媒体、学校老师、行业协会以及从业人员等。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使今后的求职成功,了解、熟悉对方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有人将职场上的竞争比喻为是一场“信息战”,在如今这个时代,信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第四步:
掌握相应技巧
这步内容包括掌握面试技巧、参加一定社会实践(实践岗位应根据个人“职业锚”确定)等,以积累求职“资本”。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学认识到了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如上海实施的“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两年来已有2.5万名青年报名参加岗位见习,这些青年见习后一次性就业率高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