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员工到底是谁养活了谁?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7-02-27 浏览
 A:有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借口》、《态度决定一切》、《谁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等书很流行,特别受一些企业领导人的欢迎,发给员工人手一册。这些领导人非常推崇这样的观点:员工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企业,接受领导人的指令而不管其正确与否。不少企业反复向员工灌输这样的理念:员工必须爱厂如家甚至爱厂要胜过家,没有企业这个“大家”给您生活保证,哪来您自己那个小家的生活来源?
  B: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员工要是没有企业给他的各种工资报酬,他确实就没有生活来源呀。在现代社会,一个员工要是失业,确实就意味着他和他的家人陷入了生活的绝境——没有企业,就会没有家,没有个人生活的一切。
  A:正因为有您这样的看法,所以很多企业的领导人或者老板,自觉或不自觉地就认为是企业或老板为员工提供了工作机会,给了员工及其家人饭碗。不仅是企业,不少员工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B:我倒觉得,说企业给了员工工作或饭碗,话是不大好听,可事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要是没有哪个企业或单位给他饭碗,他不是就得饿死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员工确实应该对企业奉献一切,而不能讲条件。
  A:您这样说,实际上包含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企业养活了员工,员工必须对企业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反过来,员工要是在工作中还计较工资多少、待遇高低,就是忘恩负义。这种观点从文化上讲,是非常腐朽的;从政治上说,是十分反动的,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效益的最终源泉,也就是说,企业的效益来自于员工的创造,是员工的劳动养活了企业而不是企业养活了员工。
  B:好像“以人为本”并不能与“员工养活企业”划等号。员工必须对企业有“感恩的心”是合情合理的,“爱厂如家”也是每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意识。我不太清楚,您说是“员工养活企业”,根据呢?
  A:从实质上说,企业同其他所有的社会组织一样,是一个人群及其附属的物质技术条件的集合体,而且抽象概念上的企业还不能包含其员工在内,尽管现实中企业与其员工是融为一体的。舍弃了员工这一最重要构成要素的纯抽象意义上的企业,就只剩下一堆机械、厂房和土地,还有就是企业运行的全部制度(而制度在离开了人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基础的)。这些物质资产及制度体系,没有了员工的劳动,别说休想养活任何一个人,就连它们自己都“养”不活——无人劳动时,机械会生锈烂掉,厂房迟早要倒塌,制度没有实施的主体和客体,连废纸都不如。
  只要我们从本原上看问题,事情的真相就应该是:广大员工借助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在特定的制度框架内从事各种劳动,实现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各种转换,创造了企业产值(产值中又包含弥补劳动的消耗、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还有就是利润、税收及上缴的全部费用)。由此不难理解,是整体意义上的员工自己养活了自己(不排除个别员工的劳动价值连他自己也养不活),并通过工资以外的价值在养活所在的企业、国家和社会。
  B:我绝对拥护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创造者的观点。劳动者是凭自己的劳动来挣钱买饭的!但是,劳动得有工具啊!劳动还得有对象啊!您自己只有钱买一辆三轮车,靠力气替人拉点东西,挣点辛苦钱,那能叫司机吗?可是有多少司机能买得起汽车呢?所以您必须去一个拥有汽车的单位,您才能拥有司机这个职位或者您说的“饭碗”。而且您还得好好干,干不好,人家会炒了您,打碎您的饭碗。
  A:诚然,人类自摆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单靠劳动而缺乏物质技术条件是不能创造价值的。正所谓有“土地(现代社会应该是全部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父母缺一都不可能有子女。不过这也仅仅是在某一财富创造时期的断面上看来是这样。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财富的创造还原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历史长过程,那么很清楚的事实链条就是:机械、厂房、资金等等仍然是劳动产物——即前辈人劳动或上一生产周期劳动的产物。更明白一些说,今天企业的全部装备、资产还是企业员工创造出来的——企业前辈人或上一周期的企业人劳动的凝结。
  因而,必然的结论是,不论从哪个意义上来看,都是员工养活了企业,而不是相反。在这样的意义上,说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未尝不可。
  B:您说的是一般情况或者是纯理论的分析。但我们一回到现实,您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其资产是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不只是某个企业的员工的。私营企业的资产明显是“老板”的。这些公、私企业的资产都与员工特别是新进来的员工无关,您总不能说一个一无所有的新人进入一家资产雄厚的企业,这家企业的资产也是他创造的吧!
  A:说得好!有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老板就是这样对员工讲的,经他们这么一说,也确实让许多员工“哑口无言”。但是,我还要再次请您注意思考问题的逻辑:看问题不能只看某一断面,而要看其全过程。即使是新进来的员工,从他进入企业的第一天开始,他得到的报酬肯定会远远低于他创造的价值,这其中的差额就在逐步变成企业资产。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原始资产,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部都会被员工的“剩余价值”所替换掉了,最终企业全部资产实际上都是新老员工的劳动产物。新老员工都是企业资产的实际创造者,对此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不同。
  认清这些问题,将会澄清很多事实真像,恢复企业存在和发展、繁荣或衰败的本来面目。而看到这样的本来面目,就应该彻底改写一句骗人的鬼话:“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请诸位到武汉看一看,是汉水(在武汉进入长江的一条支流)往长江流,还是长江往汉水灌;长江和汉水,谁是大水谁是小水?
  如果我们睁眼看自然,不得不承认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小河是源大河是流。那么究竟是员工养活企业,还是企业养活员工这样的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了。
  B:您大胆挑战“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可是我们信奉了几十年的企业理念啊!这话看起来似乎是违背了自然规律.但是还有句与此话异曲同工的话:“锅里有,碗里才有”。您又如何理解和看待这句话呢?
  A:我觉得,作为一种比喻或形象的说法,“锅里有,碗里才能有”表面看来似有道理。但深究一下,比“大河小河”说更不妥当。因为,锅里的是哪里来的?锅里会自动有吗?“锅碗”之喻不过是要说明做饭炒菜的“规模效应”,即一次做一锅要比分别做几碗效率高,因此要在大锅做好后再分配到各碗去。这并不能证明碗里的财富是由锅创造的,离开了“大锅”,碗就只有饿肚子的份了。
  B:我认为,“锅里有,碗里才有”这句话是要培养人们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精神。大家要一心为企业的强大而努力。企业强大了,员工收入才能提高。如同国家强大了,您走出去才能挺起胸膛,包括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如果您有兄弟几个,大家团结一心,就能做成大事。您挣了很多钱,相信您会帮助您的几个兄弟一起发财。倘若有那么一个兄弟,满门心思不想让您成好事,不让您静下心去挣钱,您想想结果会如何呢?
  A:兄弟怎么才能团结一心而不闹分裂?必须要有健全的规则,包括“亲兄弟明算帐”。在游戏规则不健全、制度管理不公平、兄弟间的帐目一塌胡涂的情况下,“先锅后碗”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失范:本来兄弟各人给自己做一碗,就只能是各人要千方百计去收集自己所需的饭菜材料,才不会发生“无米之炊”。但一有了“大锅”,就有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向“锅里”提供材料,却有八九个人一起来锅里抢饭菜。甚至还可能有人凭借权力、暴力、欺诈等方式,不贡献任何材料却比有贡献的人吃得要好得多。这种事例还少吗?
  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个历史原因就是“大锅饭”效应弄得许多碗里没得吃,最后贡献者看清真像后,也不愿贡献了,结果是大家都吃点稀汤了事。
  B:尽管如此,哪家吃饭不是先在锅里做好,再分到各个碗里啊?我小时候,自己没吃饱,还不是拿着空碗,看着空锅流口水……连锅里都没有了,碗里哪能有啊!
  A:不能死死纠缠“锅碗”说字面的意思,被“碗”不能炒菜弄迷糊了。其实“锅碗”说的实质是讲没有大家都把自己的东西都放到锅里去,就没有每个人自己吃的。也就是要人们不管怎样,都要为集体、为企业干活(而不问这个集体、企业是否公平),集体或企业有了,个人才能有,好像个人吃的是集体或企业无偿给予的,而不是自己干出来的。
  即使就按“锅碗”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我们也要看清楚:每个人拿碗去锅跟前要饭菜时,不还是要交饭票或现金(现在还可以刷卡)吗?您从锅里得到的,还不是自己拿钱换来的,又不是锅白给的。再说了,我拿的钱所买到的饭菜是不是物有所值,也还是一个问题。那么,另外有人用很少的钱在锅里中蹭吃的甚至有人白吃白喝,都是用“锅碗”关系蒙蔽众人、掩盖他们对众人巧取豪夺的真像。
  邓小平同志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敏锐地看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大锅”对“碗”的侵害,果断地从农村开始,让“大锅”熄火,“小锅”烧起来。
  未来人类文明发展,肯定要用“大锅”取代各种“小锅”,因为那样有规模效益。但我们不能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放到现在来做。
  B:我好像是有点钻牛角尖了!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锅,我们是怎么吃饭的!换句话说,是谁没有锅,只要碗?答案是乞丐。
  A:您无意中说出了“锅碗”说者的要害,创造这一“名言”的人正是在灵魂深处把广大劳动者看成是向企业要饭的“乞丐”,而他们则是普济天下的救世主——吃着劳动者创造的美味佳肴,却还要劳动者感谢他的施舍之恩。就是这样颠倒黑白的强盗逻辑,骗过了包括您在内的多少善良百姓啊。
  B:我想您曲解我的意思了!我很自豪我不是乞丐。为什么,因为我有锅啊!如果哪一天我没有锅,只剩下碗了,那我可能就是乞丐了!所以,为了我不沦为乞丐,我得先保护锅的完整,哪怕这锅里有些烂肉或者别的什么恶心的东西。等到锅里什么都没有了,就只有砸锅卖铁了,不是吗?
  A:很抱歉,我不能不为您这样说感到悲哀了,我只能说今天我们还面临着最基本的企业启蒙教育任务。为能使您及其他人能跳出此说的迷局,我故且将碗换成“小锅”比如搪瓷烧锅好了。
  那么再请您想一想,是不是非得每个人不考虑任何前提、也不问结果如何,都得无条件把自己的一切都先放到“大锅”里去,然后再等着一只“上帝之手”从“大锅”里舀出来哪怕是一星半点到“小锅”或“碗”里呢?能不能在规则不健全、“上帝”不公平的情况下,每个人自己用“小锅”做给自己吃,至少让那些趁着“大锅”吃白食的人,沾不了“大锅”的便宜而也要自食其力呢?
  B:我还是不能完全赞同您的说法。其实关于大河小河这话,更多的说法是,“大河涨水小河满”。我认为无论从自然界还是从人类社会看,这话都没有错。大河涨水的话,肯定把小河灌满了。如您所说的长江汉水,如果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长江和汉水在交汇处有条明显分界线,而这分界线是随水位变化而变化的。长江丰水时,分界线会往江心移动,而到现在这个枯水季节您去看,分界线应该靠江边了,也就是大河向小河那边挤压过去了。
  A:枯水季节看起来是长江水多,汉水水少,长江往里“挤压”汉水,可是一:即使这样,也没有发生长江水往汉水里面倒流的奇观;第二,长江水看起来比汉水多,这时长江水多与汉水没什么关系,但长江并非只有汉水这一条小河,怎不知上游的金沙江、嘉陵江等小河正是丰水时期而相应提高了武汉段长江的水位呢?
  B:以上这些话,恐怕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半刻难以辨清。按照邓小平倡导的观念,不争论,干起来再说。您怎么去解决现实中您刚才提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呢?
  A:实际上我们刚才所探讨的,与不争论干实事并不矛盾。因为“大河小河”、“锅碗”问题不搞清楚,是不能解决企业中的很多实际问题的。比如员工工资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的问题,员工离开企业(包括员工退休、辞职及被企业辞退)时的现金补偿问题,员工到底是负担还是财富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认为“小河”是企业财富的源头,“碗”里的本身就是自己的,那么,在上述各问题中,就应该是千方百计增加员工工资、最大限度地给离职员工以补偿、整体意义上的员工永远是企业的财富。
  如果看法相反,那一切措施也是正好倒过来了,就像许多企业所做的那样。
  B:虽然我还是不能完全接受您的观点,但今天的谈话也确实会启发我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企业与其员工的关系,也许就是一个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永远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A:谢谢。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确实不像“大河小河”这么简单。对这样的问题,我也还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顺便说一句:鸡和蛋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是先有蛋吧。因为,从生物进化角度看,是先有单细胞生命体,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才有鸡这一类动物的,而鸡蛋正是单细胞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