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三巨头谈人才培养
对于“人才”的定义,有一种概述是:能以自身人力资源满足“需要”的人。金融服务业在全面对外开放前夜的人才创新是一个重要战略命题。有专家认为,在探讨这个命题时,应思索中国人有些什么,还缺乏什么,如何弥补我们所或缺的东西。
那么,金融机构应如何从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着手,创新与培养金融人才呢?金融人才培育的关键是什么?在日前举办的第四届金融人才论坛上,与会人士表示,对于即将全面开放的金融业,人才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
银行业:人才创新考量职业水准
金融服务业在全面开放条件下的人才创新是一个重要战略命题。金融人才的创新与培养应从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层面着手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易纲
今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并面临全球竞争,金融人才也将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
金融业是具有充分竞争力的,但我们的人才是否具有在金融业全面开放条件下的竞争能力,能否达到行业标准,能否达到职业所需的技能要求、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对人员要求非常高的行业,因此,金融人才问题应从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方面思考。
职业标准的基本含义金融业和其他诸多行业一样,在数百年长期发展与竞争后,职业标准越来越有了清晰、规范、统一的规定,分工也越来越细。一个基本要求,首先是要有专业知识。如要成为精算师,就有年限、级别、专业考试等许多要求,其标准是规范的、量化的、精细的。
职业道德规范专业人才是以自己的专业为人力资本和谋生手段,以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并获得回报,如律师、会计师等,他的道德规范是必须诚信,不虚假。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独立人格,不能屈从、看领导脸色行事,而要以职业和专业为标准,要有原则、是非观念,以人为本,否则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达不到职业道德的标准。
中国人讲人情,在诸多的人情关系下,能否做到排除各种压力?用专业标准,把握原则,独立判断事务,比掌握专业更重要。这是中国专业人才与国外相比差异巨大的地方。
有了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后,市场会如何对待呢?是否是好人有好报呢?西方社会的发展证明,好人的确有好报。如美国几家著名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跨国公司都是按照市场的要求,坚持原则、规范行事,有很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所以,这些企业蓬勃发展,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这些企业中坚持原则与规范的优秀员工在市场上千金难求也是明证,而安然等则是最好的反证。
职业精神职业精神要以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为基础,这是对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些精神恰恰是中国目前最缺乏的。中国有数千年封建专制传统,以致于社会的框架基本上为官本位: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大的人说了算,大家没有独立的人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化培养不出职业文化,所培养的只是官文化、奴性文化。国人对如何当官、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如何溜须拍马的能力可谓与生俱来,不用反复培训与教育。而对于专业的职业文化的教育则是极其缺乏的。
金融服务业在全面开放条件下的人才创新是一个重要战略命题。我们在探讨这个命题时应思索中国人有些什么,缺乏什么,如何弥补我们所或缺的东西。所以,金融人才的创新与培养应从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层面着手。
证券业:人才培养要持续不断
中国画是写意画,讲究神似形不似。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学习外国的资本市场时,要求形似而非神似
□中国证监会纪委书记 李晓雪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当时,资本市场所涉及的证券监管、公开市场业务、开放式基金等概念,我们还没有学习过,于是,大家只能到处查找资料,反复思索,当然更谈不上创新。通过此,我们深感人才的重要,人才培养的重要,人才的持续培养更重要。
中国画是写意画,讲究神似形不似。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学习外国的资本市场时,要求形似而非神似。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出现过许多转折,多少英雄人物湮没于滚滚洪流中。为什么?原来熟悉的发展环境没了、原先熟悉的知识和技能用不着了。所以,在曲折发展的道路上要有远见,要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人才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每个人体会有所不同。中国证券业从4年的硝烟中走来,证券人才流失了四分之一,一方面形成了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让证监会处理市场的能力成熟起来。但是,系统性、全行业的风险也开始出现。
我认为这是基本准则与理念出了问题:一是客户保证金被大规模挪用。许多证券公司错误地认为,客户保证金银行可以用,自己为何不能用?相当多的证券业内人士也持此观点,这是中国证券业从业人员的理念出了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时间很短,大多数证券人才来自银行业,从其他行业来的也不少,人员错综复杂,无统一的思想理念,也缺乏统一规范的培训。在市场快速发展前进的时候,人才培养未能跟上,出现了短腿。
二是风险控制存在先天的不足或者是畸形。和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国证券业非常特殊,是先有营业部再有总公司。营业部的组织体系与资金高度集中,总公司组织体系与资金却高度分散,总公司往往只能进行宏观管理,业务全在营业部,这和国外的情况差异较大。由此,造成总公司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同时,行业特性又使得营业部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不易暴露风险,从而使得风险加大。
可见,人才培养问题是开放中的战略问题。资本市场的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资金、机构都不成问题,所缺的恰恰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不能立即跟上,影响了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步伐。我们要在新的视野下,重视人才培养问题。
金融人才如何培养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缺乏在职培训。在金融市场发展中,人才培养问题未充分重视,这是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最致命的。高校毕业的学生刚进金融机构时,只是“毛坯”,要成为专业人才还要经过持续的培训。我们的培训注重短期效应,但国外的培训是长期而不断的持续培训。
所以,我们的金融高校和金融机构要在长期不断的持续培训上增加更大的投入,这样,培养出的金融人才才能符合开放市场的需要。
保险业: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新建保险机构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实践证明,保险机构又快又好的发展与能否选好人才密切相关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 魏迎宁
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在建设目标和任务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提出要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保险业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做大作强。
但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人才。保险从业人员比例高,但总量依然不够,高素质人才匮乏。保险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保险营销人才、监督管理人才,其中最为缺乏的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保险营销人才。
目前,保险人才的培养速度低于保险业务的发展速度,也低于保险机构的增设速度。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新建保险机构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实践证明,保险机构又快又好的发展与能否选好人才密切相关。另外,人才的争夺和流动无序频繁的现象严重。这不但大大增加了保险机构的经营成本,而且损害了企业形象,降低了客户服务的标准。
为了保险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尽快地做大做强,必须加快保险业人才的队伍建设。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拓宽培养渠道,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保险业发展的监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保险营销人才队伍。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健全保险人才的管理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完善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坚持有序的规范流动;二是改进保险人才教育制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吸引各界各类人才参与保险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
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各自要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互相配合,才能做好保险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上一条:
全国第十七届高级人才洽谈会
下一条:
人事经理应亲自参与员工离职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