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第三波失业潮”
一喜一忧:劳动力供给逐年下降产能过剩暗含隐忧
《中国经营报》:就业、失业问题已经真切地摆在多种年龄层面的国人面前。如何判断中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高辉清:由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失业率,所以,很难得到一个可靠的数据来衡量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以下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似乎可以给予较好的说明: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上年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多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000万~1100万人,但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
实际上,上述数据还没有考虑到未来几年,还将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我估计,这个数量至少也在1000万人以上。
蔡日方: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正在得到不断缓解,劳动力供给实际上是在逐年下降,而且下降得非常快。因此,可以说人口结构、人口基数的绝对数量和比重都很高,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没有必要强调2006年有一个失业高峰。
左学金:谈到中国的失业问题,一般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原因归结于中国的人口太多。如果说这种看法在过去几十年多少还有一些道理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今后10年我国劳动力增长趋势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根据2003年千分之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3年我国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人数约为1.0472亿人,即将退出劳动年龄人口的人数约为5747万人,前者比后者多约4725万人。但是,如果按2003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递推,2013年前者则比后者少约1300万人。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今后失业的主要问题,不是因为劳动力供给增加过快,而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中国经营报》:最近有一个观点引起了广泛争议:知青返城可以算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失业高峰,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是第二次失业高峰;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地解决的话,就有可能诱发第三次失业高峰。产能过剩与失业之间真的存在必然联系吗?
高辉清:产能过剩会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产能过剩已经成了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战之后,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随之消失。但是,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并没有同时消失,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以大批的企业被迫倒闭而告终。现在,则越来越多的是借助于企业之间主动的兼并与重组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付出的代价明显降低。
就当前我国的状况而言,许多人都认为,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甚微(因而通货紧缩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可能较为明显。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比企业利润明显下降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失业问题。
1996年,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当年仅下岗职工的人数就接近800万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与上次失业高峰爆发之前相比,有不少类似之处:首先,都是刚从本轮经济高点开始回落;其次,都面临着前期形成的高产能开始释放的局面;第三,今年企业的利润也将开始急剧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经济状况甚至比当年可能还会更严重,原因在于:从2002年开始启动的本轮经济周期,是我国进入买方市场以来的第一个周期,即使是在2004年的经济顶峰时期,市场绝大多数商品仍然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而有关资料显示,在前几年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就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的产能过剩局面之严峻也将是前所未有的。此时,一个自然的猜测就是,新一次的失业高峰是否会接踵而来呢?
左学金:当我们将目前的产能过剩与1996年的产能过剩相比较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
首先,与1996年、1997年相比,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加有力;其次,目前我国制造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比1996年都要小,所以制造业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也会相应地小一些;第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带来的冲击比当年也会小得多;最后,如同我在前面提及的,我国人口变动趋势,使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有利于供给方的变化。这对我国解决好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当然,能否真正解决好就业问题,还取决于其他相关因素和政策。
蔡日方:我们过去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现在的失业中,占70%的失业是摩擦性和结构性的失业。在这样一个结论的情况下,仅仅从周期性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来说失业要来一个高潮,理由不是特别充分,不能仅从宏观经济周期判断将会产生一个失业高潮。
重化工业不是未来就业的“发动机”
《中国经营报》:从我国国情看,真正解决就业的行业应该是哪些?
左学金:就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就业的主要发动机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在1990年~2003年的13年中,我国总就业增长约9700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9800多万人,第二产业增加了2200多万人,而第一产业则减少了近2400万人;显然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贡献。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也强调了发展服务业对扩大就业的重要意义。
《中国经营报》:各级政府面对失业问题应该有哪些政策思路?
高辉清:最现实的方法还是从减少缓解产能过剩对就业负面影响的角度出发,把更多的饭碗留住。而缓解产能过剩负面影响有效的方法通常有两个:一是尽快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二是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化解产能过剩负面影响还存在着一个巨大潜在的机遇,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将目前“过剩的产品”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去,让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像发达国家一样与城市没有多大差别,产能过剩问题就不会再成为一个问题了。
蔡日方:就业不是经济增长速度就完全可以解决的,真正占到失业人口70%比例的这部分失业,实际上与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政府政策有关,不会由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得到解决。
此外,同样是经济增长,增长的结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但我们知道目前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等重工业行业,而重工业行业的过度发展确实是“十五”期间存在的一个问题。“十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增长没能保持非常好的一致关系,原因也恰恰在于有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却没能发挥其比较优势。
我国目前处于劳动力比较丰富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过快的重工业发展具有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排斥劳动力就业的。所以,虽然投资旺盛,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没有按照我国人口理想的状态达到最大化的就业。
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没有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过早地偏重于“重化”工业化,自然创造不了就业机会,这是需要强调的。如果过去的“十五”期间没有急于搞重工业化,投资更加倾向于中小企业、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还有非公有制企业,我们的就业机会要比现在多得多。
左学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将注意力集中于钢铁、化工、汽车、电子等资金密集制造业,而且各地优先发展的产业趋同,脱离了各地比较优势。这种情况显然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不利。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各地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要与扩大就业的政策更好地协调起来。
自主创业对一个地区的就业也会产生重大影响。1997年时,南海有30多万户居民,工商登记有23万户。大家忙着创业,没有人来找领导要求解决就业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如果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达到总就业的一半左右(目前不到30%),则第三产业就业可增加1.5亿人以上,大约相当于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总量。
链接
失业问题实际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周期性的,与当前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有关系,例如因为产能过剩、开工不足等原因,使就业机会减少;二是摩擦性失业,这是任何时候都有的,一个人从一个工作转向另一个工作,中间有失去工作的一个时间和成本等,这种失业和宏观经济无关,而与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有关;第三种是结构性失业,比如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行业之间的劳动力进行相互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性失业。后两者都与宏观经济周期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水平、效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提供培训等直接相关。
《中国经营报》:就业、失业问题已经真切地摆在多种年龄层面的国人面前。如何判断中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高辉清:由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失业率,所以,很难得到一个可靠的数据来衡量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以下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似乎可以给予较好的说明: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上年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多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000万~1100万人,但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
实际上,上述数据还没有考虑到未来几年,还将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我估计,这个数量至少也在1000万人以上。
蔡日方: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正在得到不断缓解,劳动力供给实际上是在逐年下降,而且下降得非常快。因此,可以说人口结构、人口基数的绝对数量和比重都很高,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没有必要强调2006年有一个失业高峰。
左学金:谈到中国的失业问题,一般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原因归结于中国的人口太多。如果说这种看法在过去几十年多少还有一些道理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今后10年我国劳动力增长趋势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根据2003年千分之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3年我国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人数约为1.0472亿人,即将退出劳动年龄人口的人数约为5747万人,前者比后者多约4725万人。但是,如果按2003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递推,2013年前者则比后者少约1300万人。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今后失业的主要问题,不是因为劳动力供给增加过快,而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中国经营报》:最近有一个观点引起了广泛争议:知青返城可以算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失业高峰,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是第二次失业高峰;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地解决的话,就有可能诱发第三次失业高峰。产能过剩与失业之间真的存在必然联系吗?
高辉清:产能过剩会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产能过剩已经成了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战之后,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随之消失。但是,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并没有同时消失,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以大批的企业被迫倒闭而告终。现在,则越来越多的是借助于企业之间主动的兼并与重组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付出的代价明显降低。
就当前我国的状况而言,许多人都认为,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甚微(因而通货紧缩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可能较为明显。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比企业利润明显下降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失业问题。
1996年,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当年仅下岗职工的人数就接近800万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与上次失业高峰爆发之前相比,有不少类似之处:首先,都是刚从本轮经济高点开始回落;其次,都面临着前期形成的高产能开始释放的局面;第三,今年企业的利润也将开始急剧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经济状况甚至比当年可能还会更严重,原因在于:从2002年开始启动的本轮经济周期,是我国进入买方市场以来的第一个周期,即使是在2004年的经济顶峰时期,市场绝大多数商品仍然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而有关资料显示,在前几年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就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的产能过剩局面之严峻也将是前所未有的。此时,一个自然的猜测就是,新一次的失业高峰是否会接踵而来呢?
左学金:当我们将目前的产能过剩与1996年的产能过剩相比较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
首先,与1996年、1997年相比,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加有力;其次,目前我国制造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比1996年都要小,所以制造业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也会相应地小一些;第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带来的冲击比当年也会小得多;最后,如同我在前面提及的,我国人口变动趋势,使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有利于供给方的变化。这对我国解决好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当然,能否真正解决好就业问题,还取决于其他相关因素和政策。
蔡日方:我们过去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现在的失业中,占70%的失业是摩擦性和结构性的失业。在这样一个结论的情况下,仅仅从周期性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来说失业要来一个高潮,理由不是特别充分,不能仅从宏观经济周期判断将会产生一个失业高潮。
重化工业不是未来就业的“发动机”
《中国经营报》:从我国国情看,真正解决就业的行业应该是哪些?
左学金:就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就业的主要发动机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在1990年~2003年的13年中,我国总就业增长约9700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9800多万人,第二产业增加了2200多万人,而第一产业则减少了近2400万人;显然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贡献。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也强调了发展服务业对扩大就业的重要意义。
《中国经营报》:各级政府面对失业问题应该有哪些政策思路?
高辉清:最现实的方法还是从减少缓解产能过剩对就业负面影响的角度出发,把更多的饭碗留住。而缓解产能过剩负面影响有效的方法通常有两个:一是尽快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二是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化解产能过剩负面影响还存在着一个巨大潜在的机遇,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将目前“过剩的产品”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去,让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像发达国家一样与城市没有多大差别,产能过剩问题就不会再成为一个问题了。
蔡日方:就业不是经济增长速度就完全可以解决的,真正占到失业人口70%比例的这部分失业,实际上与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政府政策有关,不会由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得到解决。
此外,同样是经济增长,增长的结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但我们知道目前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等重工业行业,而重工业行业的过度发展确实是“十五”期间存在的一个问题。“十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增长没能保持非常好的一致关系,原因也恰恰在于有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却没能发挥其比较优势。
我国目前处于劳动力比较丰富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过快的重工业发展具有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排斥劳动力就业的。所以,虽然投资旺盛,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没有按照我国人口理想的状态达到最大化的就业。
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没有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过早地偏重于“重化”工业化,自然创造不了就业机会,这是需要强调的。如果过去的“十五”期间没有急于搞重工业化,投资更加倾向于中小企业、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还有非公有制企业,我们的就业机会要比现在多得多。
左学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将注意力集中于钢铁、化工、汽车、电子等资金密集制造业,而且各地优先发展的产业趋同,脱离了各地比较优势。这种情况显然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不利。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各地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要与扩大就业的政策更好地协调起来。
自主创业对一个地区的就业也会产生重大影响。1997年时,南海有30多万户居民,工商登记有23万户。大家忙着创业,没有人来找领导要求解决就业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如果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达到总就业的一半左右(目前不到30%),则第三产业就业可增加1.5亿人以上,大约相当于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总量。
链接
失业问题实际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周期性的,与当前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有关系,例如因为产能过剩、开工不足等原因,使就业机会减少;二是摩擦性失业,这是任何时候都有的,一个人从一个工作转向另一个工作,中间有失去工作的一个时间和成本等,这种失业和宏观经济无关,而与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有关;第三种是结构性失业,比如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行业之间的劳动力进行相互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性失业。后两者都与宏观经济周期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水平、效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提供培训等直接相关。
上一条:
“太太式”管理:一个不错的管理方式
下一条:
高效职业发展的七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