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菱号:一艘新组装的钢铁巨舰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2-07 浏览
1997年,湖南钢铁工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之中。湘钢资金短缺,欠发职工工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衡钢负债率接近100%,部分车间停产或半停产。涟钢虽略有盈利,但也只是勉强糊口。在此背景下,1997年11月,“同处一省、同一行业、优势互补”的三钢在市场调节、企业自愿和政府宏观引导下,联合组建了华菱集团。

  短短6年时间,华菱刷新了我国冶金史上一个又一个纪录。1997年至2003年,华菱集团钢生产能力由250万吨增加到700万吨,销售收入由55亿元增加到154亿元,实现利润几乎是年年翻番,经过“十五”改造,装备技术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华菱的高速增长?华菱董事长李效伟一语道破:“千万个因素汇成一句,就是华菱时刻给自己加压,我们把这种理念称为‘主动危机论’。”

  从危机到转机

  李效伟说,华菱有一整套发现危机、控制危机的方法。正是这种独特的主动危机管理,使我们可以及时地、尽早地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通过系统的控制方法规避和消灭危机,使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最初的实践,是从湘钢开始的。1998年底的一天,湘钢总经理告诉李效伟,虽然经过努力,1998年湘钢仍然潜亏2.8亿元。李效伟听了十分震惊,从湘钢办公楼的窗子向外望去:工厂的道路上走着下班的人群,大家有说有笑,不紧不慢,危机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从这一刻起,李效伟下定决心:要把危机感传达给每一个人。

  为了让湘钢的全体员工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李效伟连续举行了3个会,都是讲危机。在此基础上,华菱明确提出“大集团发展模式,股份制运作机制”的发展思路,集团内每个部门都必须按股份公司的机制运作;实现专业化分工,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制订盘活非上市资产三年规划,使剥离辅助部分实现扭亏为盈等等。与此同时,华菱明确提出子公司副职领导不搞任期制,提出员工收入中“活”的部分必须达到50%以上等改革措施。

  他们抓住湘钢的个案,不失时机地投入资金2.7亿元。湘钢开始出现转机,并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追求产业位势

  华菱强调“产业位势”。一次,一家军工企业急需一批高精度钢管,跑遍全国都无法解决,衡钢人勇于承担,昼夜攻关,使客户满意而归。现在,连“神舟”号宇宙飞船都用上了华菱的产品。在这里,产品的位势其实也体现了产业的位势。

  产业位势,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产业与产品优化。为了这种优化,华菱筹集了80多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003年12月31日试产的涟钢200万吨热轧薄板,其产品厚度可达1毫米以下,品种规格在细分市场中居领先地位。油田钻井用石油管属高技术产品,多年来依赖进口,华菱生产的系列油井管中,接箍料管的质量全国第一,电站用高压锅炉管、铜冷凝管,华菱占到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

  位势带来丰厚回报。普通钢管为3600元至3700元/吨,而衡钢的石油管卖到6000元至7000元/吨。

  种“第三棵树”

  近年来钢铁市场的红红火火,并没有让华菱人乐昏了头。2002年初美国1/3的钢铁企业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让李效伟清晰地看到了市场危机。

  美国钢铁企业为什么会垮掉1/3?

  国内钢铁企业会不会重蹈覆辙?李效伟和华菱人在思索。

  他们提出尽早栽第二棵树、第三棵树的想法。第一棵树,是在传统产业内,以华菱管线为核心,做精做强钢铁主业,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钢铁公司;第二棵树,是金融服务业;第三棵树是在时间、空间上都具备很大战略纵深的产业,能够让资金进退自如。这第三棵树,李效伟和华菱还在寻找。

  华菱的蓝图中,企业不仅仅要大,更要强。它要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钢管生产企业,要通过新“三棵树”打造企业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