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写作杂文著称的作家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初闻令人意外,但仔细想想,又有很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曾经谈过这样的体会,对一个有缺点的人,靠批评、抱怨是难以让其改变的,因为改变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来自于外在压力,不会持久和深入。将这种现象放大,对于各个群体都是如此。一个社会有问题,固然需要批判,但仅有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指出方向,告诉人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只停留在发牢骚、责备甚至谩骂的层面上,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倒会使问题增加,或者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其实,一个社会的成绩和问题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些杂文家说的问题虽然说得很准确很深刻,但用责备的方式很少能够让事情有所改变。如柏杨先生的代表作《丑陋的中国人》可谓入木三分,对被保守观念禁锢的中国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篇文章在当时华人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但没有人,也没有哪个组织、群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丑陋的人,所以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丑陋并没有因为这本著作有多大的改变。
相对于批评、责备而言,激励的建设作用就要大得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周围的事儿有着太多的不满意,因而终日怨言满腹,动辄去指责和抨击。诚然,生活并不完美,需要不断完善,但是,过分地苛求,悲观地责难会有什么用呢?事情会因此而改变吗?当然不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应只作一个冷眼旁观者,既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更应在行动上去做到,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来,推动我们的社会按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当然,我们倡导激励,并不是说排斥不同意见和声音,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激励和责备的声音同等重要。如果认真听一听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以及许许多多名气并不大的激励者的声音,我们就会发现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它,结果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柏杨先生所倡导的建设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