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策略应对人才外流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2-07 浏览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动向。1997年后,超过90%的跨国公司考虑,尽快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以最新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赢得中国市场。截至2003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家在中国投资,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也达400家之多。其中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研发机构,目前已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

  设置凸显四个特点

  首先,区域分布重点突出。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分布格局大致是,北京、上海、广东各占1/4;其余大多散布在江苏等沿海省份。

  其次,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全球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电子、化工、汽车、医药等行业。

  第三,技术导向型成首选。技术研发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技术研发,另一类是产品技术研发。已经在华落户的跨国公司主要是围绕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研发,为生产机构服务是其主要目的,如摩托罗拉、飞利浦、明□等跨国公司把他们的研发机构多建立在生产基地周边,投资东莞的124家跨国公司,已相继建立了106家研发机构。

  第四,技术溢出效应逐渐消失。由于外资并购中方科研院所尚无法律依据,到目前为止,外资机构普遍采取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两种模式。但越是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越是倾向于采取独资形式。就目前来看,独资企业的技术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资企业,而在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技术水平要高于不控股的企业。

  三种类型

  市场驱动型。研发投资以其对研究设备及基础设施的需求带动了高科技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及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高端产品的需求,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同时,外资研发机构也把中国的科研成果介绍或带入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中国技术的出口状况,改善了出口产品结构。

  资源寻求型。研发机构不同于简单的制造工厂,它会积极推动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如新技术扩散与适用技术的转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先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使国内企业得以学习、掌握和模仿先进的技术工艺;研发带来的产业前后关联提高了中国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再次,这种转移可以强化竞争压力。研发机构的移入或建立使得跨国公司以技术换市场的战略得以扩展,特别是在研发适应本地市场的产品方面,这给长期不重视技术进步的国内企业以巨大的竞争压力,要想与资金、技术、管理都占优势的跨国公司竞争,不提升技术和加强管理是无法获取竞争优势的。

  技术导向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具有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良好机制,在研发机构工作的中国员工可以在科研、开发、创新与管理过程中经受锻炼和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这种转移也抑制了人才外流并吸纳留学归国人员,较之国内研究机构更优越的科研条件和收入水准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外资研发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与中国高等院校的合作,这也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四大应对策略

  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制造业中心落户。从全球来看,市场驱动型的研发中心主要位于生产中心周围,以获得相应的各类优势。当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市场的驱动,不会一味追求高新产业、研发人才集中等城市优势,良好的制造业氛围和发展环境对研发中心亦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市场驱动型研发机构与制造业基地间存在互促关系,吸引外国研发机构会对制造业基地的自身发展有积极作用。

  紧密嵌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随着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外资与民族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会加剧,这势必会加快跨国公司核心研发的进入。同时,应从产业技术安全的角度考虑,力求打破单一跨国公司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形成跨国公司间及跨国公司与民族企业间的多元竞争格局,以促使各个跨国公司竞相转移其核心研发能力。

  当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中国目前尚少有核心研发,中国相关企业应谋求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从低端的产品组装、零部件生产逐步通过“反向工程”实现技术的模仿与学习。

  以合资形式避免技术垄断。越是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其研发中心越是倾向于采取独资的形式。中国应打破跨国公司兼并国内相关研发机构的政策壁垒,积极促进合资形式研发中心的建立。合资形式的技术外溢效应可避免跨国公司对技术的垄断,同时,中国企业亦可以借此与跨国公司以及国内企业间创建技术共享机制,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分享技术成果,以有效防止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目前,在华外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中方大量高级科技人才,还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才和技术。这些人才正积极活跃在中国的技术市场和专利市场上,这实际上是中国企业或科研院所向在华外资企业扩散技术,从而导致中国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问题。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培养的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5万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国有企业流出的软件人员有44.7%流向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有20.5%去国外深造。因此,目前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日渐激烈的人才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