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企业家有建立“家”的冲动
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公司,起初还无暇光顾“家”的奢靡。二战后日本人发现了“家”,利用终身雇用制、年工序列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从制度上调动了日本人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创造了20~30年的经济神话。可是随着人们的自然衰老,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企业这个功利性组织,承受不了老人们的拖累。以至于最后酿成日本长达10年的经济危机。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深刻的教训,让日本人开始规避“家”了。
初生牛犊没见过老虎,也就不怕虎。中国许多民营公司,成立之初多有建立一个百年传承的“家”的冲动。一如知名公司联想,一直在打造一种“家文化”。可是碰到战略决策失误,多元化告急,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又急等着利润说话,在飞扬的舆情左右下,不得不撕下“家”文化的面纱,把不能创造利润的人在2小时之内驱逐出公司。
我不怀疑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建立一个家的真诚。中国一大批企业家有这样的冲动,建立一种家文化,建立家的氛围,一直是他们的理想。无论是早期的追求卓越、德达天下、产业报国的宏愿,还是新近强调公司“家”的属性,家庭成员要共荣共发,要让员工分享公司发展带来的红利。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很能打动通常百姓,却难于打动市场。
警世:不同类企业之“家”的风俗画
中国公司对“家”的垂青,或许看好“家”这个筐里什么东西都可以装得下。
对有些国营公司的老总们来说,市场竞争是天外之物,任何理由也不得把他们赶出家门;而另一些国企的老总们,习惯于把“大家”东西往“小家”折腾;还有一些则是养成了纨绔子弟的习性。那个去年底曝光的中航油总经理陈久霖,给这个大“家”亏损了几亿美金,却依然不失豪门纨绔子弟的洒脱。他对去探监的朋友袒露心迹:“能经历大赌大赢、豪赌豪输的跌宕起伏,这一辈子真值了”!是的,后悔从来就不属于他们!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与他的豪赌不发生任何关系,他有什么可顾忌的!
一些上市公司的老总,也习惯于把公司作为自己的家,喜欢把银子在不同的布袋里倒腾,偶尔被捉个现行,也不过是挪用公款的罪名,并无大碍。2005年开年20多天,就有8名上市公司高官落马,究其原由,不过是借用上市公司平台,做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关联交易和制度安排被暴了光,兜不住了的“偶然事件”。在这里,“家”成了随时可以取东西的地方。这种现象在国际上是这样普及,以至于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言状这种现实:“内部人控制”。天下乌鸦一般黑。“内部人控制”在国际国内都是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大难题。
民营公司无论多大总给人一种江湖客的感觉。这些老江湖,多醉心于建立百年基业的“家”。他们在家中喜欢一种掌控一切的生杀大权、被人拥戴、被人惧怕的快感。尤其喜欢有人来求他,于是公司正常的开支与报销,也需要每笔他都要签字,签字的过程本来就可以酿成一种请求与被请求的关系。他喜欢猫捉老鼠的感觉,喜欢属下在惊惧中度过分分秒秒,更喜欢借老鼠的种种窘态显示其作为上等“猫”的智慧!只要在公司你能够承受他的蹂躏,以便随时供他把玩,你就可以安居高官。一个分公司老总,利用天高皇帝远的优势,做了一些损公肥私的勾当,被发现后痛哭流涕,退回赃款,感谢恩同再造的父母。于是被调回总部。专门干一件事,喝酒或者娱乐时,他头戴破床单,化妆成日本兵,做着各种各样的丑态,高潮处总有一个漂亮的跪姿亮相,以取乐老板和客人。在哈哈大笑中,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表面上看他已经完全没有自我,随时准备为老板的每个欢笑献身。可是从他私下里常常透露出怨毒的目光就可知,他肯定要报复!
是的,属下对于老板能够行贿的东西是什么?除了真干实干贡献智慧以外,可以拿的出手的,也就只有挨骂的厚脸皮了。一个公司中常常有这样的怪事,年富力强又冲劲能干的人,往往处于赋闲的位置。而那些用脸皮表忠诚的人却常常能窃取高位。可能的解释时,有点能力的人,往往脸皮薄,总记着要守候一些人格。而那些无能耐的人,却可以挨骂为天职。
无论在什么样的公司,老板骂的人一般都是比较亲近的人,是没有多少距离的人。
“家”总让人长不大
一个没有离开过家出去独立闯荡的人,总是成熟不起来。哪怕他已过不惑之年,依然没有成熟。因为家长富有爱心,虽然常常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有训斥,但更多的是溺爱。两个朋友的故事,为这个主题做了最好的说明。
一个朋友,被万科招聘,工作非常紧张,一去就被分配到一个项目的营销策划,从头到尾一个人跟进,一年几乎每天都能忙到晚上12点,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领。甚至没有人告诉她该怎么办,一切全要等她去问。这样一种非“家”的训练过了几年,独立操盘相当有效率。而且她深谙公司政治的复杂性,全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人格也超出了为钱打工的巢穴。收入不错,她却辞职到国外度假了。三个月走过了尼泊尔与印度,在当地的花费却只有7000~8000元人民币。玩到了许多人无论花多少钱也去不到的地方。苦役的到了补偿。一家新崛起的公司四处挖人,盯住了她。给她开出了年薪40万元的高价,虽然是现有工资的2倍,她仔细研究后感觉不适应那个公司的文化,坦然拒绝了。这种职业质素,当然来自第一家公司的改造。
另外一个朋友,一个很爽朗的男人,北京大宅门出身,为人诚实,人也比较好。还有新西兰留学的经历,找到的工作是总经理助理,起步比较高。工资也不低,他潇洒的度过了2年的欢乐时光。公司保全强化了他松懒懈怠的习惯,公子哥的性格更有所扩展。可是,公司发不出工资来了。他尝试着去自己找几家公司,没有人需要。再去创业也受不了艰苦。前一个人,出身贫寒,艰苦奋斗养成了一身的质素,于是有着挑选公司的自由;后一个人,出身高层,轻松的欢快生活留下了印记,最后却不得不被公司抛来抛去。这就提出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什么是对员工最大的爱?这个问题也是父母最困扰的问题。老板的孩子有两个,一个是公司,一个是员工。以慈爱为本,一味包容,不是爱孩子而是贻误孩子。这个在家庭中很容易被接受的道理,到了公司中却被人给淡忘了。
这是个很严酷的现实。老板以慈爱之心办公司的副产品,必然是人浮于事。公司可以安排多余的人,但是一定要对得起托付的人,给他们事做。如果没事做,还对不起托付,并且还会形成一种传染病蔓延的趋势,给公司的氛围造成不好的影响。
“家”其实只是手段
公司和家是两种性质迥异的组织。家是靠血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以延续为使命的一个共同体,父母儿子永远脱离不了关系。而公司只是一个驿站,利润是公司的始点和终点,没有利润就不能存在。公司随时可以解体。想以“家”的愿景来组成一个公司的,还少有持续成功的案例。
当沃尔玛在国内遭受一连串诉讼,因为没有工会,因为大量雇用临时工,因为压榨供货商,因为不公平竞争(用客户的钱来经营)时,山姆.沃尔顿却在英国观赏温布尔登网球赛。间隙他跟夫人一起逛商店,看到了把雇员当成合作伙伴的一家商店欣喜若狂,于是急急忙忙的返回美国,在工薪上没有长进,却把沃尔玛的所有雇员统称为合作伙伴,并要让他们在工薪上体现,一年下来,有6%的薪水纳入了这一体系。至此,山姆.沃尔顿开始称雇员为家人。几十年过去了,沃尔顿家族的几兄妹已经占据了《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前10位中的5席,而沃尔玛在美国要进入一定社区还是会遭到当地居民反对,反对理由之一是沃尔玛雇员工资太低,会降低当地一般百姓的收入。可见,一种愿景,可以放在公司的宣言上对外传播,可以用来当作显示团结的工具,但是绝对当真不得。
公司不相信眼泪,一切都是赚钱的工具。当“家”沦为公司的手段,也就回归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