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到前二、三年能安然度过亚洲金融风暴,以及迅速从九二一震灾中复原,“创业精神”绝对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相对而言,台湾的商管教育一向以西方跨国企业的功能性管理及策略为主流,对市场上创业的需求回应似乎有些落后,至今开设有“创业”或“新事业发展”课程的学校仍然很少。创业被认为是很实务的课程,较少理论的基础,教授们下基层即可以教。
过去台湾未教这些创业课程,也有那么多成功的创业家,到底创业精神及方法能不能教,需不需要教?创业到底是一种天份、某种DNA?还是可以借由后天培养?从过去创业家的经验与作为中,能否归纳一些原则,使欲创业的人可以减少失败的机率?哈佛商学院面对新经济的主流似乎以西岸为主,警觉到被边缘化的威胁,已将商学院新生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管理学”,两者处理的管理情境与问题大不相同。
彼得。杜拉克的经典《创新与创业精神》指出,聪明的创意只是创业的诸多要素之一,能将创意转化成商业上成功的产品,变成一个事业,还需有许多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执行的里程碑。还记不记得爱迪生是凭借着一分的天才与99分的努力而成功的事例。创业与创新做生意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与功夫需要学习,这些基本动作和经营大企业的战术或战略并不完全一样。
《哈佛商业评论》在过去一、二十年也陆续刊载过一些与创业主题相关的文章,并于去年集结成册。因过去几年投入创业育成、创业竞赛的时间颇多,此次天下文化的中译本相邀撰写导读,很高兴有机会再将这些文章重读一次。本书一共有8篇,涵盖的范围从创业应有的心理准备、对创业过程的认知,到如何草拟营运计划书、如何从创投或其它方式取得创业资源、如何将科技创新成功地商品化等等。作者们都在创业的实务或研究方面有相当深入的涉猎,因此所谈的内容,可以让我们确实了解创业的本质、创业的过程,以及创业者应该要注意或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
创业者的8堂课
第一篇《创业家必须严肃以对的问题》的作者,阿玛·拜德是新事业发展领域的重要学者。1999年的近作是评价极高的《新事业的起源与演进》。本篇讨论的主题是: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不同,要很明确地了解自己希望从创业中实现何种个人目标,才能回答“我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新事业要求多大的风险与牺牲?我能接受这样的风险与牺牲吗?”等问题。接着便是要制订正确的策略,该策略应能创造的利润,让该新事业持续成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能舍弃不该做的事情,集中力量把少数特定事情做好,逐渐整合一些独特与互补能力成为“非常竞争优势”,别人就较难模仿与追随。并且要有快速回应顾客需要的企业文化。
有伟大的构想并不能保证事业一定成功。很多创业失败都是因为执行不当。创业者必须从资源、组织与能力这三方面来评估自己。资源指的是我是否拥有正确的资源与关系;组织则包括硬件(组织结构与制度)与软件(企业文化与规范);能力则是学习转换角色,寻找适当的成长速度。
第二篇《如何草拟一份伟大的营运计划书》能让你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事情,确保懂得问自己一些正确的问题。创业者可用它来评估决定一个新事业成败的架构,即4个互有关联的要素:人员、机会、时空、风险与报酬。
“人员”是当中最重要的,也可以探究创业团队有何本事:他们知道哪些情报?认识哪些人?知名度如何?有关“机会”的两个问题,其一是新事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规模够大吗?或该市场有快速成长的潜力吗?其二是新事业所处的产业有利可图或有机会变成有利可图吗?“时空”指的是总体经济环境,包括经济活动、通货膨胀、汇率、利率,乃至于税制,及上市规定等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各项政府法规,如航空市场、电信市场或油品市场的解禁。“风险与报酬”指的是,未来虽然很难预测,但创业者应仔细评估,让投资人对新事业潜在的风险与报酬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让投资人知道如何收成或撤退,让其有选择方案。这些意见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第三篇《如何制订实际可行的创业策略》强调快速过滤无利可图的机会;用最精简的方法分析创业点子,把重点放在少数几个主题上;结合行动与分析,不要期待得到所有的答案,随时准备做必要的改变。
《公司》杂志在1989年曾对全美成长最快的500家企业中的100家进行访谈,结果有41%从未写过任何营运计划书;26%是随手拿张纸,仅有很粗糙的营运计划书;5%表示,曾与投资人联手做过财务预测;只有28%表示他们以很严谨的态度写出完整的营运计划书。在台湾并没有类似的调查,但如果读过第二篇,应能了解营运计划书还是有其价值的。
《创业资金知多少?》是比较技术性的一篇,教你如何做销售收入预测,估计销售成本及一般费用与行政费用,得到损益表。接着是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从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周转率,到固定资产中的厂房、土地及设备等科目。然后是负债类科目,从应付账款、应计费用、长期负债到股东权益,最后是做现金流量表。我的经验是,创业者通常不见得熟悉财务与会计,但必须与财务人员做充分沟通,让事业构想能完整反映在报表上。一方面让你了解财务及资金的需求,同时也让投资人知道你能将营运成果与需求确实地纪录与表达,让他们放心。
《成功新创事业规划的里程碑》一文则是纽约大学史登学院与华顿学院两位创业研究教授的论文,他们认为里程碑的管理有三个好处:可避免因时间估计错误而耗费昂贵的成本;如果订立合理、实用的里程碑,即可供创业者有效学习乃至于重新评估整个事业;面对日益严谨且不断成长的资讯,创业者有了根据可针对新事业进行“再规划”的基础。文中10个里程碑是新创事业开发过程很重要的核心,并再次说明了“执行”的重要性。它们包括有:产生构想并完成产品测试、完成产品原型、初期融资、完成初期厂房测试、市场测试、首批生产、前导销售、首次竞争行动、首次重新设计或修正方向,以及首次大幅度调整价格。面对一关又一关的考验,如果能逐一通过,创业成功自然水到渠成。充分了解这个流程也可发现自己不足之处,以及缺少哪些资源。不但能未雨绸缪,而且也不至于太过天真地以为有创意就可以创业。
《创投业者的战略与战术》则是硅谷创投教父级人物亚瑟·洛克所写,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创业的年轻人创业、执行与管理的重要。以他多年的经验提出他如何看人、如何问问题。譬如他会想了解创业者景仰哪些人?曾犯过哪些错误?又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他们准备请哪些人来帮忙?尤其是财务方面的人员。他也呼吁创业者要诚实面对自己、投资人及创业伙伴。同时要晓得什么时候该听谁的话,问什么问题,何时应从外面引进何种技术与人才,创业者随着公司的成长,会经历哪些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模式。他认为人的因素比市场、投资报酬率或策略都重要。人对了,某个策略执行失败,还有机会重来。你是否是“对”的创业者呢?
《自力融资:创业的艺术》指出,创业时拿到太多的钱不见得是好事,而且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是以适度的个人财力从事创业,也说明为何一般创业者很难和创投搭上线。本文作者曾与相当多“快速成长”的新公司面谈,对自力创业的公司如何“从无到有”有相当深刻的描述,打破创业者落入一般创投业者评估标准的迷茫。
自力创业者不在乎以模仿他人的构想起家,也不在乎先瞄准一个规模非常小的市场,在边做边学过程中,反而强迫创业者用钱时更谨慎,同时有助于创业者培养出必备的管理技能,并帮助他们在压力较小的环境下学习解决问题,避免成长过速而失控。如能用心吸收与适时调整,并确实掌握商机,反而容易成功。
最后,《学习卓越企业的科技商品化经验》一文是由麦肯锡3位资深顾问实地访问欧、美、日19家公司,超过数百人的研究成果。强调的是新产品开发较优异与较差之间的比较,讨论的算是“企业内部创业”,而非自力创业的情境。例如惠普的镭射与喷墨打印机,及佳能中价位普通纸复印机快速商品化的能力,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市场,推出许多运用不同科技整合在一起的产品。作者描述了从产品概念到如何分工、研发,使产品上市成功的经验。如果从创业要成功,必须能持续击出安打,频频上垒的角度来看,收录这篇文章也不为过。基业长青的公司就是随时都能保持创新与创业的精神。